二幼儿园教科研工作的基本形态(第2页)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以及专业引领被看作园本教研的三个核心要素。[3]自我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现状进行深度思考,通过学习对自己做出分析,并理出思路来。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是开展园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同伴互助是指教师在开展园本教研活动中进行互动与合作,如对话、协作、帮助。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是园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专业引领是在专家或骨干教师的协助与带领下,在教师与专家、教师与骨干教师之间实现先进理念与教学实践经验的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而形成相互启发、共同引领的格局。
作为一种实践性研究,园本教研有以下突出特点。
(1)研究内容来源于幼儿园保教实践
园本教研不是上级部门下达的命令,更不是上级部门布置的任务。而是幼儿园根据自身的保教实践,提出研究问题,围绕问题进行的探索。这些问题包括来自幼儿的问题(如班里幼儿洗手时的认真程度普遍不够,敷衍现象明显);来自教师自身的问题(如教师把握不好区域游戏指导的尺度,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去指导,什么时候不用指导,指导过程中可以用哪些方法)等。这些问题是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现实存在的,这些都可以作为幼儿园园本教研的对象。
(2)教师是教研的主体
在园本教研中,教师是教研的主体。他们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既是研究成果的创造者,又是研究成果的消费者和受益者。虽然教研过程中倡导专家和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但引领的目的是激发教师发挥主体性,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所以,园本教研的主体,是参与问题研究的一线教师。
(3)强**师个人、同伴、专业人员的合作
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园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自我反思是园本研究最基本的力量,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因此被看作是开展园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教师的自我反思是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是反省、思考、探索、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性质。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实践、反思、改进,再实践、再反思、再改进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同伴互助是教师同伴之间的对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与合作是园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只停留在教师个体身上的研究,不能实现幼儿园整体教育能力的提升。
专业引领实质上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园本教研具有深刻性和持续性的关键。
从园本教研的内涵及形成、发展的过程来看,园本教研并不是与“课题研究”相对的一种教研形式,而是一种制度或是一种理念,它强调“以园为本”的主旨。因此,只要是从幼儿园实践中来的,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目标及结果指向幼儿园发展的保教工作研究,都可以称为园本教研。
从这个角度来讲,只要是幼儿园根据实践需要开展的,以幼儿园教师为主,结果指向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的课题研究工作,也属于“园本教研”范畴。
正因为“园本教研”的这些特点,本书没有将“园本教研”作为课题研究的对应形式,而是将“常规教研”作为与课题研究相对的概念。
(二)教研与科研之间的关系
作为幼儿园教科研工作的两种基本形态,教研与科研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而且随着实践的推进,以及幼儿园教科研工作理念及能力的提升,两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1。教研与科研之间的区别
幼儿园教研与科研在研究内容、研究形式与方法、研究过程、研究周期、研究成果等方面存在不同。
(1)研究内容不同
从研究问题来看,教研研究的往往是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局部的、微观的问题。科研研究的一般是制约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升的具有普遍性的深层次问题。教研研究的问题可以专题式的,也可以是零散的,不讲究系统性。由日常保教工作内容的复杂性决定,教研内容也随之多变。教育、保育、家园沟通等各方面的问题都可以成为教研工作讨论的焦点,而且内容与主题可以随着实践的需要不断变化。科研要研究的内容虽也来自保教工作实践,但研究内容的确立经历了再三的权衡,一旦确定为研究主题,就不会再轻易更改,而是要沿着事先确定的路径研究下去。
(2)研究形式与方法不同
由于教研的内容多种多样,因而呈现出来的研究形式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长期的专题研究,也有为解决当下问题而进行的短期性甚至临时性研究;既有全体教师参与的统摄幼儿园整体的研究,也有部分教师甚至个别教师参与的小组研究。从研究方法上看,集体备课、看课评课、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是进行教研工作常用的方法,“上课—听课—说课—评课”是常规教研中常用的教研模式;而科研工作常用的研究方法则包括问卷调查,访谈,数据收集、整理、分析、概括等,注重概括、提炼、探索方法和规律,“问题—设计—行动—反思和总结—发现问题”是科研常用的研究模式。
(3)研究过程不同
教研工作从确立研究内容到中间实施再到问题解决,没有明确而统一的要求;而科研从问题确立到实施研究,再到成果梳理,都有比较明确而严格的程序。
(4)研究周期不同
教研工作由于其研究的内容往往不固定,所以研究周期也长短不一,有的问题一次教研就能解决,有的问题则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科研则因为要对事先确立的研究专题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因而其研究周期一般较长,短则一年,长则几年。
(5)研究成果不同
常规教研的成果主要是解决实际问题,而科研的成果除了解决实际问题之外,还要求要有新的发现,如总结了新方法、发现了新规律等,并且注重将这些发现整理成课题研究成果,并尽可能地在一定范围内推广。
2。教研与科研之间的联系
尽管教研与科研两种研究形态在研究内容、研究形式与方法、研究过程、研究周期、研究成果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但同为幼儿园的研究活动,两者之间又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随着教育研究的行动化、群众化,以前界限分明的“教研”与“科研”开始出现融合与一体化的趋势。从实践来看,有以下表现。
(1)教研主题化
常规教研与科研的不同,主要在于研究主题是否持续、研究人员是否固定、研究内容是否系统。实践中,很多人已经看到了课题研究能够围绕某一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能让教师获得更为透彻的思考,不仅能解决眼前的问题,而且可以丰富相关知识,提升教育智慧,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于是,人们便将幼儿园的常规教研主题化、科研化。即使是常规教研,一般也是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了解教师的实际问题与需求,再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对研究内容进行规划,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引导教师们一步步深入思考,最后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能更新教师理念,丰富教师知识,提升教师智慧。
(2)教研课题化
随着研究的深入,常规教研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制约保教质量提升的教师群体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经过凝炼,升级为课题,进而进行更为深入、系统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