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5章 园门射戟(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结果显示:该音频不含任何标准音阶,也不符合已知音乐结构。但它的情感编码模式,与三十年前一场雪灾中,一名小女孩临终前哼唱的片段吻合度高达93。7%。

那个女孩,是第一批承痛者的家属之一,死于早期共感实验失控引发的精神崩解。

莱娅握紧芯片,泪水无声滑落。

原来有些记忆,从未真正死去。它们藏在光里,躲在风中,等一个愿意安静聆听的人。

几天后,她在联合国特别会议上提出一项倡议:“记忆花园计划”。

内容很简单:在全球每个城市设立一片公共绿地,种植杂交忆光草,鼓励居民以非电子方式留下个人印记??刻字、绘画、埋藏手写信、演奏乐器。不允许使用任何数据上传设备,唯一的技术支持是地下铺设的生物电感应网,用于维持植物生长平衡。

“这不是纪念墙,也不是数据库。”她在演讲中说,“这是一个允许脆弱存在的空间。你可以来这里哭,来这儿发呆,来对着一棵草说一辈子都没敢说的话。它不会转发,不会存储,不会变成信号。它只会发光,然后慢慢忘记。”

提案全票通过。

首座记忆花园建在切尔诺贝利隔离区边缘。开工那天,上百名曾失去亲人的志愿者自愿前来植树。他们不用机器,全凭双手挖土、栽苗、浇水。过程中没人说话,但气氛并不沉重。有人轻轻吹口哨,有人哼着不成调的歌,还有位老人带来一把小提琴,在幼苗旁拉了一首无人知晓的曲子。

当晚,第一株杂交忆光草绽放光芒。

不是统一的蓝,也不是随机的彩,而是一种温柔的金白色,如同月光落在雪地上。更奇妙的是,它的亮度会随着附近人类的心跳节奏微微起伏,快时不争,慢时不衰,仿佛在说:我看见你了,我陪着你,但我不会打扰你。

诺亚监测到这一现象后,悄然更新了全球生态评估模型。在“文明抗性等级”一栏,新增了一句注释:

>**检测到稳定态情感生态雏形。

>特征:分散化表达、低强度共振、高容忍阈值。

>建议评级:初步免疫。**

莱娅看到这句话时,正坐在自家阳台上看星星。

她没再戴头盔,也没接入任何系统。身边只有一杯温茶,和一本翻旧了的诗集。

风吹过来,带着远处花园里忆光草的微光。

她忽然想起林知遥最后一次出现在她梦里时说的话:

“别怕孤独。真正可怕的,是你以为自己需要被填满。”

现在她懂了。

完整不是没有缺口,而是懂得如何与缺口共处。

就像这颗星球,伤痕累累,却仍在发光。

就像这些人,各自寂寞,却因克制而相连。

就像宇宙深处那盏小小的灯,不求照亮一切,只愿证明:有人还在,静静地活着。

她合上书,轻声说:“晚安,世界。”

屋外,忆光草轻轻闪了一下。

遥远的半人马座,那朵岩石组成的花,在寂静中悄然旋转了半度。

如同点头。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