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500(第2页)
沈寄便把三个地方说了。
魏楹笑道:“房梁里和大树底下我还能想通。用蜡封了沉到莲花池的淤泥里,真是亏你想得出来。大树下的挖起来吧,我看你手头估计也没什么银子了。铺子要重开,估计得重新装潢。而且粮价肯定还会居高不下一段日子。六弟他们,还有你干爹、干娘他们,银子估计都花到之前的高粮价上了。咱们能帮的就帮一把。”
沈寄瞪大眼,“铺子砸得很厉害啊?”
魏楹点点头,“这还幸亏你积了不少善缘。说实在的,当初你说要做慈善,我还以为跟那些夫人去庙里捐金身、施粥一样。没想到你能做到今天这么惊人的地步。这一次,你更是实实在在救活了几百人呢。估计京城很快会恢复活力,但是大乱其实还没有过去。朝廷的战线太长了,边关在打,腹地也在打。偏生碰到灾年,补给又困难。户部尚书几次三番差点在御前当着我们哭出来啊。”
沈寄眼珠子动了动,“这么说朝廷打仗真的打穷了?那很可能战事平息会开海禁吧?”
“战事平息再说吧。如今的局势,难啊。”
“那铺子到底要不要重开啊?”
“开吧,京城的人一贯喜欢粉饰太平。尤其经历了这么一场灾祸,那些夫人、小姐们正想大肆购买衣服、首饰什么的,真搞不懂你们女人。”
“嗯,我还想问问,京郊大营为什么拖了那么久才动手?非得要那两三万人祸害了那么多人才动手?”
“因为之前京郊大营是半空的,不敢露了虚实。禁军之类的又不能随意调动。那样,那两三万人就不是在城门外等或者四处抢掠了,会直接冲击城门。而且,冲进去了,城里那些暴民也会和他们汇合闹事的,后果不堪设想。”
“那人到哪去了?”
沈寄听明白了,朝廷当时无能为力。
所以就把那两三万人关在城外,任他们荼毒方圆几百里的百姓。
她也出去附近看过了,新坟一座挨着一座,满目是烧过的纸钱和白幡。
“防备西陵出兵,暗地里调派了一半兵力出去布防。京郊大营满额就是五万,只剩下二万五。宁王派出来的人虽然不多,可是流民、饥民天然就是他的兵源。那些饿急了眼的,有口饭吃什么t?都干得出来。阎王还不遣饿兵呢,宁王居然就遣了一只饿兵出来。还真真是神来之笔!”
魏楹端起茶杯喝了水继续说道:“流民沿路抢掠吃食也寻常,所以一开始并没有引起重视。就是如今,徐茂和五城兵马司查了又查,肯定都还有不少漏网之鱼。一旦宁王军事上能够胜利,便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今兵力很紧缺的,和东昌打,还得防着西陵浑水摸鱼。当然,西陵公主没死局势也好不到哪儿去。政治上的事其实从来不会因为一桩和亲真的改变什么。国门里头还得跟吃里扒外的宁王打。你知道么,宁王封地发现了一整座银矿山,他没有上报。这么些年,不知拿着那些银子做了多少事了。”
“这么说来,局势还是很难啊?”
“可不是,好在皇上其实还是比较得民心、官心的。毕竟他是正统,宁王是失道寡助。如果林子钦能够把边关平定,然后回援,局面就能翻盘。打过以后功高震主,也是以后的事了。小寄,不如等这一线打通后,你带着孩子们回淮阳去?”
宁王站出来说皇帝是暴君,皇帝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毙的。
之前一直没找到宁王勾结东昌的罪证,胡乱加罪会授人以柄。
如今宁王在封地外出声,他立即责以擅离封地、起兵谋反之罪。
又将他私采银矿数年,招募私兵等事通告天下。
细作在此期间也终于通过宁王爱妾,弄到了宁王与东昌之间的协议原本。
如此一来,宁王与不满皇帝革新、进而追随的众官员便成了卖国贼。
魏楹执笔写了讨逆的檄文,号召天下共击之。
他还将此事编成了民谣,找了众多伶人四方传唱。
省得有不识字的人,或是被宁王占据,政令无法通畅等地的人不知晓。
“等这一线通畅了,送他们回去。我不回去,我要留在京城。”
“我就是个文官,我不会有事的。”
她才不信呢,文官最讲气节。
崇祯皇帝在景山吊死,听说有上千文官文人响应他呢。
到了魏楹这个份上,才因为不降东昌得到了极高的荣誉。
到时候万一宁王赢了,他绝不可能做二臣的。
沈寄一点不想他因为青史上一个名声就丢了性命。
“如果万一……,总不能让他们没了父亲,再没了母亲吧。”
“我不会让你殉节的。父母也好孩子也好,都只陪着走一段。只有夫妻是要过一辈子的。你也说了,有男人日子才好过呢。我才不想重温你在东昌那一年的日子,更别说下半辈子都这么过了。你放心,小芝麻马上十二,小包子也马上十岁。有十五叔在,就这么几年,他们撑得过去。再说了,我留下又不是为了和你一起死。我是要和你一起活着。”
在给林大少奶奶办完简单丧事以后,沈寄跟着魏楹进了一趟京城。
她得去看看宝月斋和窅然楼被砸成了什么样子,得安抚那些受惊的管事。
参加丧事的都是沈寄的至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