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790800(第5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可是邸报延迟性很严重。而且上了也是简报,反正他回来的时候还没见到刊登此事的邸报。

小包子越听越惊讶,好你个清明叔!

搞出这么一场事来,居然还跟自己不动声色的。

其实要不是徐叔叔有意提起,今日太子见自己实在无意说了一句‘你家那个傅清明倒是个挺有意思的。’

他都不会着急让人查问的。

都惊动太子了,这能量可不小。

不过,清明叔这些作为虽然是冒进了一点,但其实很注意分寸。

而且皇帝和太子都乐见靠山王府慢慢冰消瓦解,自然是不会真的介怀的。

清明叔这个等于是向皇帝和太子上了一个投名状啊。

反正他如今越众所瞩目越好,这样靠山王越不敢轻易下手。

魏楹在黄山上收到了最新的邸报,是当地官府派人上山送补给时带来的。

上头正好就有傅清明和靠山王府的事儿。

不过正如小包子预料是简报。但寥寥数十字,也够魏楹揣测出其中种种了。

傅清明的事后报备其实比这还简单,他都读出了不少内容来。

至于他为什么报备得这么简单,自然是因为临出京的时候自己同他讲的,理论上的东西都教给他了。

日后想有所进益就自己在实践中再运用、摸索吧。

算是出师了!毕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个人资质更重要,要不然孔门弟子三千,怎么只有七十二贤?

这件事的过程和结果看来,运用得还不错!@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还有一个原因肯定就是清明想着他们悠哉出游,他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就不拿来给自己添麻烦了。

而且派人出京送信,也没准不是那么安全,被人截获了更麻烦后患无穷。

让他写密信,他估计觉得没必要。

当地官府会给这一家子送补给来。是因为在山脚的时候,徐赟带着小馒头去知府衙门报备过。

他们上上下下加起来一百多号人登山,家将们还拿着武器。

报备一声也省得官府怀疑他们是不是啸聚山林的绿林好汉,回头闹出什么误会来。

当年谢灵运(谢康乐)带着几百号人旅游,不是就曾被官府误会过么。

当地知府一听这么大的人物来境内游玩,自然想着要表现一番。何况那稽核百官的名声如今已经传开了啊。

不过上山前的准备徐赟做得实在是周全,没给人留什么献好的余地。

不过这一家子半个月了还不见下山,知府便安排了衙役带着三四十号人抬上各种补给上山来了。

邸报什么的,顺手带来自然也就是情理中的事了。

说起来这一家子还给本地经济做了不小的贡献。

他们原本就雇了四十名本地挑夫。一路走一路消耗,随行挑夫也就越来越少,都领了银子下山回家了。

徐赟给银子都给得挺大方,比他们平常的收入要高出一半的样子。

更别说他们大量购买的各种物资,也都是没有压价的。

这一次再次上山的挑夫有一半都是之前下山去的。

都知道魏家给钱比较大方嘛,都乐意再来。

第793章

魏楹坐在马扎上晒着太阳看邸报。

沈寄笑眯眯的抱着小饺子,在看刚给小馒头师徒、叔侄造好的屋子。

木头、竹子、泥土都是就地取材,有工匠指挥还有充足的人手,造得很是牢固且还不乏美观。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