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后记(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102章后记

写下《硬骨头》的初衷,是因为我始终无法移开目光,那些现实中的疼痛与沉默需要被记录下来。

1灵感来源

这是一个关于冷静到近乎冷漠的心理咨询师,和一个开朗阳光的骨科医生,他们在急诊室里重逢的故事。

一次意外骨折,让两个曾在青春里交错过的名字,再次被放置在同一张病历单上。

遗忘与记忆,疏离与靠近,婚姻与分离,救赎与自救……这些真实存在的情感困境,正是我写这个故事的出发点。

故事的灵感来源于看过的一个纪录片《人间世》,第二季其中一集《烟花》。它聚焦了骨肿瘤患儿的故事,在这一集中,镜头对准了多个孩子,他们都患有骨癌(恶性骨肿瘤),年龄偏小,病情严重。

摄制组记录了他们在医院中的治疗过程、心理状态、与家属的互动、以及面对病魔的挣扎。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恶性骨肉瘤的发病概率是“连续抛22次硬币,都是正面”。

在医生的治疗下,有的孩子接受化疗联合保肢,但有的孩子则需要选择截肢。在镜头下,我看到了孩子们从恐惧、不愿意到逐渐接受并积极配合治疗的心路历程,也看到了家长在无力与希望之间的痛苦抉择,这其中是非常需要心理疏导介入的。

有些孩子最终没有挺过病魔,这是纪录片中沉重的一部分。痛苦、无奈、家人的悲伤被真实地记录下来。病痛把孩子与家庭拉到近乎生死边缘,但同时也激发他们对生命尊严的坚持、对平凡幸福的渴望。

医生在其中不仅是技术操刀者,更是倾听者与陪伴者,陪伴孩子度过最艰难的日夜。所以,才有了故事中的职业设定以及人物性格,人们常说“医者难自医”,他们或许需要彼此来进行救赎。

所以“该如何面对离开?”,也是我想讨论的。对医生来说患者的离开,对温倪来说,自己前夫父亲的离开,以及她本身家庭父亲的缺席,和对母亲的疏离。她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临离开的人,又该怎么去对待仍在身边的人?

将故事发生的时间局限在“离婚冷静期”以及“伤筋动骨一百天”这两个特殊交叠的时间点,是为了进一步放大描写——现代都市生活人群在快节奏生活里对时间掌控感的渴望,也像凸显出在“有限时间”内做出重大人生决定(离婚)与完成身体康复(骨折)时的双重压力。

法定的“离婚冷静期”是对婚姻关系的理性审核,而“伤筋动骨一百天”则是对身体机能的严苛考验。

在法律与医学双重机制下,个体如何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寻求平衡,又如何在身心双重创伤中寻找救赎。思考这究竟是外部强加的“暂停键”,还是内在重生的“启动键”,是个值得思考的议题。

2关于主角

现代都市的喧嚣里,人们都学会了用冷漠来包裹自己。可在情感面前,再聪明的人,也常常又蠢又笨。故事中的温倪就是这样,刚在一段婚姻里跌倒,同时又在急诊室里重逢了褚知聿——那个早已模糊在记忆里的名字。

人间清醒心理咨询师,聪明理智到近乎阴湿。骨折急诊一声不吭,离婚冷静期面不改色,把破碎感藏在工作狂面具下。她用专业剖开他人情感,自己却陷在原生家庭阴影里。

当然,她和我们万千平凡人一样,有人曾在她生命里停留,像火光般短暂而炽烈;有人则以攻城略地的方式靠近,一心只想加入她的未来。

在遇到褚知聿之前,原以为可以用工作封闭自我、锁住内心,却在与他的交错里产生自己难以察觉的悸动——一些时刻的目光停留、某些瞬间的呼吸紊乱,那都是身体先于理智的反应。

她试图解释为“病人对医生的依赖”“老同学间的熟悉”,却无论如何掩盖,都无法否认那份生理性的微妙吸引。

矛盾随之而来。她清楚这段关系的复杂性:刚刚结束的婚姻仍在冷却,家庭与社会的目光依旧如影随形,而褚知聿身上那份炽热与专注,又在不经意间击中了她最脆弱的防线。

她可以假装这一切不过是一场久别重逢后的错觉,也可以选择顺从内心,让自己在新的吸引中重新学会靠近与依赖。

而对于褚知聿来说,爱一个人,从来不是轻松的事。它夹杂着心酸与疼痛,可若没有这些伤口,所谓的美好也就无从证明真实。再度与昔日白月光温倪相遇,误以为她婚姻幸福,自己埋藏多年的情感只能被压抑在无声的祝福之中。

但感情从来不是理智能驯服的,在一次次交错与拉扯中缓缓滋长。直到意外得知她正处于“离婚冷静期”之时,潜藏的心动轰然决堤,心底的情感再也按耐不住。一份尘封已久的暗恋,终在重逢中重见天光。

至于“前夫哥”沈川,他也是一个让我“又爱又恨”的人物。他和温倪之间的感情也以热烈开始,过程是复杂的,但结局归于平淡。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