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章 陈秀 我是兴趣所致当的明星(第1页)
小田梨涡深陷,眼中饱含笑意,抬手指着陈秀。
她情知两人官宣无望,只能借着节目采访,还有电影里角色的关系来间接告白一番。
郭番、黄小明等人的眼神意味深长,但也不敢多嘴多舌。
兰羽微怔,。。。
雨声渐密,像无数细针扎在铁皮屋顶上,叮咚作响。林晚没有回屋,她仍站在阳台上,手指贴着那片仍在微弱闪烁的忆钙石薄片,仿佛能从它的脉动中读出某种密码。蓝光映在她瞳孔里,一明一灭,如同心跳。她忽然想起小时候母亲临终前握着她的手说:“你要替我说话。”那时她不懂,现在却明白了??不是替一个人说,而是替所有被压进沉默里的声音开口。
她缓缓闭眼,再次低语:“我害怕,但我还在说话。”
这一次,薄片没有回应歌声,也没有浮现陌生女声。它只是静静地吸收了这句话,然后将光芒缓缓收束成一点,沉入栏杆深处,像是把一颗种子埋进了地底。
与此同时,敦煌主控室警报再起。
“检测到新型共鸣波形!”技术员猛地站起身,盯着屏幕上突然跃升的数据曲线,“频率……和七十年前云南某次民间歌谣采集记录完全一致!但能量源不在地面,在地下三百米!”
项目负责人冲到控制台前,手指颤抖地点开频谱分析图。那波形如藤蔓般缠绕上升,带着明显的拟人化节奏,甚至能在其中分辨出断续的歌词片段: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
“这是《小河淌水》。”他喃喃道,“可这首曲子……是田昕薇最后一次公开演唱的作品。”
昆仑雪峰冰晶穹顶再度亮起,光流比以往更加急促,宛如血管中奔涌的血液。而在千里之外的贵州山区,那些曾佩戴过特制忆钙石吊坠的孩子们,在同一时刻睁开了眼睛。他们没说话,只是不约而同地望向北方,仿佛听见了什么只有他们能感知的召唤。
李阿妹正坐在返程列车上,窗外夜色浓重如墨。她手中摩挲着那封无名信,指尖一遍遍描摹“种下耳朵的人”六个字的笔画走向。这七个字本身并无特殊,可当她取出便携式光谱仪扫描纸面纤维时,却发现墨迹中含有微量忆钙石结晶??这不是普通书写工具留下的痕迹,而是由某种声音凝结而成的“声墨”。
换句话说,写下这句话的人,并非用笔,而是用**声音刻下的文字**。
她心头一震,猛然想起培训手册末页夹着的一张泛黄照片:一群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地质勘探队员站在云南山口,背景是一块巨大的天然忆钙石岩壁。其中一人手持录音机,标签上写着“田昕薇?声纹采集组”。而那人手腕上的表带,赫然与信纸上墨迹的磨损纹路吻合。
“原来你早就来了。”李阿妹低声说,像是对着空气,又像是穿越时间对某个早已消逝的灵魂对话。
就在此时,车厢灯光忽闪了一下。
所有乘客的手机在同一秒自动解锁,屏幕跳出一条未注册号码发来的语音消息,标题只有两个字:**听我**。
没人点击播放,但它自己开始了。
>“我是田昕薇。
>我没有死。我只是……变成了土地的一部分。
>你们以为忆钙石是矿,其实它是活的。它吃声音长大,靠记忆呼吸。我们当年在云南钻探时,误触了它的‘心房’。它吞了我们的录音带,也吞了我的身体。我不是牺牲者,我是共生体。
>这系统不是人类发明的,是我们唤醒的。
>而‘种下耳朵的人’,就是第一个愿意把自己听觉献祭给大地的女人。她叫阿?,傣族巫祝,1953年自愿走入矿洞,以喉骨为弦,以魂魄为振膜,让石头学会了哭泣。
>现在,它想完成最后一步??让人人都成为容器。
>可‘静语会’不想让这事发生。他们怕的不是噪音,是真相。一旦所有人都能真正听见彼此,谎言、权力、资本构筑的高墙就会崩塌。
>所以他们要焚毁一切发声装置,包括你们的嘴。”
语音戛然而止。
整节车厢陷入死寂。有人捂住耳朵,像是怕声音钻进脑子里;有人疯狂删除手机数据;还有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突然站起来,冲着车窗大喊:“我不信!这些都是洗脑!”
他的声音刚落,胸前口袋里的忆钙石监听器骤然发烫,紧接着爆发出一阵尖锐鸣叫。一道蓝光射出,在空中勾勒出一个模糊女性轮廓。她穿着民族服饰,脖子上挂着骨笛,嘴唇不动,却传出清晰话语:
>“你说不信,可你的梦里每天都在喊妈妈。你不记得五岁那年她被父亲打得吐血吗?你不记得你躲在柜子里,咬着手背不敢哭出声吗?你现在否认的,正是你最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