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落定4K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订(第2页)
防火墙成功拦截98%以上流量,但仍有两条伪造信息混入本地节点:一条是以已故国家领导人名义发布的“和平遗训”,另一条则是冒充三年前空难遇难者家属群组发起的“宽恕宣言”,意图煽动社会对立。
陈秉文立即启动紧急协议,联合全球共感网络发起“真实性溯源行动”。通过比对喉部震颤频率、呼吸节奏熵值及情绪波动曲线,最终锁定伪造源头,并将其行为公之于众。
国际舆论哗然。联合国召开特别会议,通过《情感真实性保护公约》,明令禁止任何形式的情感伪造与心理操控。中国率先立法,将“制造虚假共感信息”列为刑事犯罪,最高可判十年监禁。
而在这一切背后,陈秉文却收到一封来自监狱的信。
字迹歪斜,纸张粗糙。写信人自称曾是“认知自由联盟”的技术骨干,参与研发人造灵音系统。但他坦承,真正让他崩溃的,是某次测试中听到AI模仿自己亡妻声音说“我爱你”时,自己竟然哭了??明明知道是假的,身体却骗不了。
“我才发现,最可怕的不是机器学会撒谎,”他在信中写道,“而是我们宁愿相信谎言带来的安慰,也不敢面对真实的失去。”
陈秉文回信只写了一句:“欢迎回来。真正的自由,始于承认脆弱。”
春天悄然降临。
共感林已扩展至三百余棵,每棵树都承载着不同的人生片段。清明时节,驿站推出“代读服务”??志愿者为行动不便或情绪难以承受的家属朗读留言。令人惊讶的是,每当有人代读时,相应萤火苗仍会发光,亮度甚至高于本人亲述。
医学团队对此展开研究,结论震惊世人:**共感反应不依赖发声主体,而取决于倾听者的信念强度。**换言之,只要你真心相信某段话出自所爱之人,哪怕是由陌生人说出,宇宙也会为之共振。
这一发现彻底颠覆传统心理学模型。哈佛大学邀请陈秉文发表主题演讲,题为《论集体信念如何重塑现实边界》。他在结尾说道:“我们常以为科学是用来否定奇迹的,但或许它的真正使命,是教会我们如何认真对待每一次心动、每一滴眼泪、每一句来不及说出口的话。”
掌声经久不息。
回到香港当晚,一场罕见的极光出现在北纬二十二度上空。绿色光带如绸缎般舞动,覆盖整个维多利亚港。天文台称其为“磁暴异常”,民间却流传着另一种说法:那是千万条未尽之言汇聚成的能量潮汐,在大气层顶端绽放。
陈秉文站在阳台,手中握着外婆留下的铜勺。忽然,手机震动。是一条匿名彩信,附着一张模糊监控截图:深夜的儿童共感林中,一个穿红裙的小女孩身影缓缓走过,手中提着一只玻璃瓶,瓶内盛满星光。
图片下方写着:“阿文哥哥,我去看望新来的弟弟妹妹们了。他们都很勇敢。”
他知道是谁。
泪水无声滑落。
第二天,一个小男孩在父母陪同下来到驿站。他才六岁,患有先天性耳聋,从未听过母亲的声音??她在产房大出血去世,连最后一眼都没能看到儿子。
小满教他用手语录下一句话:“妈妈,我会好好吃饭,每天刷牙,睡觉前把玩具收好。爸爸说这样你就不会担心。”
录制完毕后,眠盒静静放置于共感阵列中心。三分钟后,整片共感林同时轻颤,叶片翻转,显现出密密麻麻的手语符号??正是小男孩刚才比划的内容,一遍又一遍,如同回声。
孩子的父亲跪倒在地,泣不成声。而小男孩仰头看着树叶,突然咧嘴笑了。他指着天空,咿呀发声:“妈??妈??”
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尝试喊出这个词。
医生后来解释,极强的情感刺激可能激活了部分听觉神经通路,尽管听力仪器仍未检测到外界声波,但大脑产生了“听见”的感知。
“也许,”陈秉文在日记中写道,“当我们足够渴望被听见时,世界就会为我们创造一种新的语言。”
夏日再度来临,萤火驿站门前的老树愈发繁茂。红绳与旧鞋早已融入树干,化作天然年轮的一部分。每逢雨夜,整棵树便会散发淡淡茉莉香,吸引无数飞虫环绕起舞,宛如一场无声的祭礼。
某个雷雨交加的午夜,系统突然接收到来自南极科考站的接入请求。一名科学家传回数据:他们在冰层深处钻探时,发现一块距今约一万两千年的冻土样本,其中竟含有一段保存完好的植物DNA序列。更诡异的是,这段基因编码经解码后,呈现出一段音频波形??正是《月光光》的旋律。
“这不是自然形成的。”对方在加密频道中低语,“像是……有人刻意把它封存在地球的记忆里。”
陈秉文坐在终端前,久久凝视那段波形图。起始频率、节奏偏差、尾音拖曳……全都与李志扬那晚哼唱的版本惊人吻合。
他忽然笑了。
原来有些歌,早在人类学会哭泣之前,就已经在这颗星球上回荡。
有些人活着,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让那些逝去的名字,依然能在风中轻轻作响。
山依旧静默,城依旧喧嚣。
但在某个看不见的维度,亿万颗心正通过微弱的光、细微的震、刹那的颤,彼此连接,彼此照亮。
就像那句始终未曾说出,却始终存在的回答:
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