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章 接触六(第2页)
新华人不仅没有阻断贸易,反而以其强大的航运能力和对商业的鼓励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的贸易繁荣。
苏禄商人欣喜地发现,他们不再需要像过去那样,冒着风浪与海盗的双重风险,远航至大明沿海进行贸易。
现在,新华人将一船船来自大明的商品,直接运抵了新化港(原马尼拉),使得苏禄人可以就近贸易,成本与风险都大为降低。
更让苏禄人惊喜的是,新华人甚至在郑和岛北端的北丰堡也设立了市场,其辐射范围直指婆罗洲和苏禄群岛。
贸易的规模、频率和便利性,都远胜从前。
这一日,苏禄素丹任命的郑和岛峒王,阿卜杜勒·拉赫曼,乘着一艘装饰华丽的快船,抵达了北丰堡外那座已然显得拥挤忙碌的简易码头。
他是代表素丹,前来正式拜会此地的新华负责人,试探其真实意图,并摸清这个新邻居的底细。
船缓缓靠岸,拉赫曼峒王在随从的护卫下,稳步踏上了这片曾经属于西班牙人的土地。
映入他眼帘的景象,与他记忆中的那个阴郁、紧张、充满火药味的军事堡垒截然不同。
昔日的圣伊莎贝尔堡,如今依然矗立于海角之上,但墙体明显经过了加固和修缮,棱角更为分明,瞭望塔也更高,上面飘扬着赤澜五星旗。
堡垒周围,已然发展出一个充满活力的市集小镇。
数百间崭新的木屋、竹楼沿着海岸线自然铺开,布局井然有序。
屋顶大多覆着干燥的芭蕉叶,偶尔有几处显眼的青瓦屋顶,显示着来自大明的建筑影响。
粗略估算,此地人口怕已有六七百之众,远非昔日西班牙据点十数名士兵和少量土著仆从的规模所能比拟。
市镇内人声鼎沸,不仅有新华人,还有被招募来的本地土著、以及来自各方的商贩。
空气中混杂着各种语言、炊烟的香气、海产的腥味和堆积货物的气息。
铁匠铺里传来叮叮当当的敲击声,那是新华工匠在为拓荒者打造或修理工具、渔具。
几家新开的货栈门前,伙计正忙碌地装卸着来自大明的瓷器和布匹,以及来自婆罗洲的香料和藤条。
堡寨外围,原本杂乱的丛林和灌木已被清除,开辟出一块块规整的田地,阡陌纵横。
时值雨季尾声,田里绿意盎然,充满生机。
低洼处是长势喜人的水稻,坡地上则种满了耐旱的玉米和枝叶繁茂的甘薯。
一些农人正在田间劳作,他们中的许多人显然是新迁移来的大明百姓,也有被雇佣或前来学习技术的本地土著。
港湾内,更是桅杆如林,帆影点点。
除了几艘警戒的新华武装商船,数量更多的是大大小小的渔船和商船。
渔船大多样式灵巧,正午时分,许多已满载而归,渔人们正忙碌地进行分拣、晾晒。
商船则来自各方,有的挂着苏禄素丹的旗帜,有的样式来自婆罗洲文莱,甚至还能看到不少来自大明的船只。
它们在此停泊,装卸货物,人声鼎沸,码头上堆满了用麻袋或藤筐装盛的货物,空气中混杂着咸腥的海风、晾晒的鱼干、香料以及木材的混合气味。
这里,不再是那个只有士兵、枪炮和祈祷声的孤独据点,而是一个集军事、农业、渔业和贸易于一体的、生机勃勃的拓殖地。
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无声地宣示着新华人扎根于此的决心与能力。
“不过一年光景……”拉赫曼峒王心中默念,震撼于新华人这近乎改天换地的建设能力。
这与西班牙人那种单纯依赖堡垒、火枪和布教的殖民模式,截然不同。
在北丰堡官署一间简朴但整洁的厅堂内,峒王拉赫曼见到此地的负责人,新华派驻郑和岛的总管陈延祚。
他年约三旬,面容清癯,身着朴素的靛蓝色布长衫,并非军人打扮,倒更像一位账房先生或读书人,唯有一双眼睛锐利有神,透着干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