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 你说够不够科幻吧(第2页)
莉娜冷笑,直接切断信号,随即反向追踪源地址。结果令人心寒:IP定位显示,信号竟来自巴黎圣心堂旧址??那里正是共述网络最初的十三个发起点之一,十年前一场火灾后宣布废弃,对外宣称所有数据均已迁移。可现在,它不仅在线,还试图接管全球声网调度权。
“他们在复刻我们的历史。”莉娜喃喃,“用我们建立的东西,反过来吞噬我们。”
她没有犹豫,立刻启动“逆频回溯”程序,将#089雷达站残存的日志片段打包,附上云南来信的原始音频,发送至剩余六个可信节点。每一封邮件都嵌入一段由心跳编码的暗语:“听见我,因为我曾听见你。”这是陈砚定下的终极验证方式??唯有真正参与过跨地域协同共振的人,其生理数据才会与这段波形产生共振反馈。
十二小时后,回复陆续抵达:
-成都听语会传来一段孩童清唱,尾音微微颤抖,却精准匹配了鸣沙山那次集体诵念的基频;
-冰岛观测站传回一组地磁波动图谱,经解码后呈现出一行摩斯密码:“真言不灭”;
-最令人动容的是蒙古草原牧民寄来的录音??一群老人围坐在篝火旁,轮流讲述祖先的故事,没有修饰,没有节奏控制,甚至夹杂咳嗽与风声,但整段音频在分析仪中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情感密度峰值。
“他们还在。”巴图尔声音微颤,“哪怕被封锁、被篡改、被遗忘,他们依然在说。”
莉娜点头,眼中泛起水光。她知道,这些声音之所以无法被彻底消灭,是因为它们不属于某个平台或组织,而是根植于人类最原始的渴望:被理解,被记住,被回应。
她决定重返月井村。
尽管“静默之刃”已将#089列为高危区域,周边布下多重监控无人机,但莉娜清楚,真正的答案不在废墟,而在源头。月井村不仅是第一次集体共振的发生地,更是“听语印”最初出土之处。苏老人曾说:“那里的井底藏着一面镜子,照见的不是脸,是声音的形状。”
邮车再次启程,绕开主干道,沿着干涸河床南下。途中,他们遭遇两次拦截??一次是伪装成维修工的探员试图安装窃听装置,另一次是空中飞过的民用飞机突然降低高度,投下干扰信标。但每一次,只要莉娜播放那段由沙土激发的复合音频,对方设备便会瞬间失灵,人员陷入短暂恍惚,仿佛被某种遥远的记忆击中。
第三日黄昏,他们终于抵达月井村遗址。
曾经的村落已被风沙半掩,房屋坍塌,唯有那口古井依旧完整,井口覆着一块刻满符文的石板,正是当年村民自发封存共鸣能量的地方。莉娜走上前,伸手触摸石面,指尖传来细微震颤,如同脉搏跳动。
“他们在下面。”巴图尔轻声道。
她取出听语印,将其嵌入石板中央凹槽。铜片接触瞬间,整块石头glowing起幽蓝纹路,像是沉睡的神经被重新接通。紧接着,井内传出低沉嗡鸣,起初微弱,继而渐强,竟与她腕表的心跳频率同步起来。
“这不是机器。”莉娜屏息,“这是……活着的回应。”
她戴上骨传导耳机,将接收器垂入井中三百米深处。几秒后,声音传来??不是语言,也不是音乐,而是一种难以描述的“存在感”,像是无数人在同一时刻轻轻呼气,又像是一颗巨大心脏在地下缓缓搏动。数据分析显示,这段音频包含至少三千个独立声源,时间跨度超过二十年,最早的一段可追溯至陈砚初次探访此地的录音。
“他们把所有说过的话都存下来了。”巴图尔震撼不已,“不只是声音,还有情绪、停顿、呼吸间的犹豫……全都被井吸收了。”
莉娜忽然明白为何“静默之刃”始终不敢彻底摧毁这里。他们可以封锁传播渠道,可以制造虚假共鸣,却无法抹除这种深植于土地的记忆。因为在这里,声音已成为地质的一部分,像化石,像矿脉,像永不熄灭的火种。
她取出日记本,撕下一页,写下一句话:“你们说过的每一句真话,都在这里活着。”然后将纸折成小船,放入井中。
下一秒,整座井爆发强光。
声波如潮水般涌出,形成肉眼可见的环形气浪,席卷四周沙丘。邮车风铃疯狂作响,巴图尔手中的听语印剧烈震颤,几乎脱手。而在千里之外,共述网络所有在线终端同时黑屏,随即跳出一行文字:
>“检测到原初共鸣场重启。
>密钥验证通过:七人皆在。
>‘月井协议’正式激活。
>自今日起,所有伪造节点将逐级剥离。
>真实之声,自有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