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140(第10页)
雁萧关抽了抽嘴角,得,他就白问这一嘴。
田里有人在劳作,雁萧关回头扫视一圈,很快朝着一处而去。
他们五人并未刻意压低动静,且还骑着此地罕见的高头大马,早惹来田间农人侧目,眼神中既有警惕,更多的却是麻木。
沿着小道前行了几丈远,雁萧关下马,也就在这时,雁萧关的目标从田里走上旁边的小道。
只见那人弯下腰从田坎上扯了一把野草,随意地将腿上的泥土往下擦。
雁萧关等人便静静地等候着,直到那农人直起身,雁萧关这才发现,此人并非自己一开始以为的老者。
他是位壮年男子,只是身形太过瘦弱,过早地被生活压弯了脊背,才让人产生一种行将枯木的错觉。
那农人显然也注意到了正等着他的雁萧关等人。
雁萧关向他靠近一步,笑着招呼:“这位大哥……”
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更何况,瞧雁萧关等人的衣着打扮,以及他们身旁的马匹,一眼便知是他们得罪不起的富贵人家。
农人停下了脚步,眼神中透着一丝戒备:“有事吗?”
那农人的声音嘶哑,显然是劳作半日后焦渴难耐。
雁萧关见状,解下水囊递了过去:“大哥,先喝点水。”
雁萧关向来擅长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不然也无法与天都外城里坊的百姓们打成一片。
当他真心想要释放善意时,对方很难不察觉到。
农人眼中的戒备之意消去了大半,但还是没敢伸手接过水囊,只摆了摆手。
随后,他走到一旁的田垄间,捧起田里的水喝了几口。
雁萧关走上前去,蹲在他的身边。他那动作娴熟自然,蹲下的姿态哪里能让人看出他是皇家出身,换身衣服就能毫无破绽的混入田间地头,一点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子,让人倍感亲切。
见农人停下动作,雁萧关才开口问道:“怎么这个时候田里还有稻子?眼瞅着都入冬了,我瞧着稻子似乎还没灌浆。”
农人听他问的竟是赢州众人皆知的常识,心里顿时放松了些,开口说道:“这是晚稻,再过几日就能灌浆了,只要在天气彻底变冷前完成灌浆,就能有收成。”
雁萧关闻言笑了笑,接着问:“晚稻?难道还有早稻?”
农人不禁哑然,心里确认眼前这几个人肯定是哪家大户人家出来游玩踏青的,见到不认识的事物,心里好奇罢了。
第135章
他也不做隐瞒:“自然是有早稻的,还有中稻呢,赢州一年可种三季水稻。”
听到这话,饶是雁萧关平日里再怎么镇定,此时也忍不住面露惊讶:“这样每年岂不是能收获很多粮食?”
农人苦笑着说:“收这么多粮食又有什么用?每年要上交七成的收成,剩下的三成要养活一大家子人,日子难呐。”
游骥蹙眉,忍不住插嘴道:“上交七成?这般高?”
不怪他心生疑惑。
大梁朝公田有着民田与军田之分。
军田暂且不说,单说民田,持有民田的人倘若使用官府的耕牛来耕种,那便需将收成的六成上交给官府,也就是民间常说的“官六民四”,要是使用自家的私牛耕种,收成则是对半分。
至于豪族门阀家的佃户,多数情况下也只是上缴五到六成的收成,即使如此,百姓生活也苦不堪言,若是征收七成,简直就是在逼迫百姓成为流民。
雁萧关神情微沉,他深知自己的身份,除了与陆家相关的事务,对朝廷政务向来不怎么上心,但大梁朝最基本的土地制度,他还是有一定了解的。
在大梁朝,绝大多数土地都掌控在门阀豪族手中,门阀凭借身份地位大肆兼并土地,而门阀之中不乏高官显贵,名下土地还不用缴税,个个富贵。
至于皇家,作为天下最大的门阀,拥有的土地更是不在少数。
不过,朝廷倒也不是要将百姓逼上绝路,在门阀的土地之外,仍留存着部分公田。
公田会交由百姓耕种,只是百姓需要将收获的五到六成上交给官府。
一年辛劳下来,百姓所剩收成虽不多,但好歹有了安身立命的根本,只要不碰上天灾人祸,基本的温饱还是能保障的。况且大梁朝不抑商,若再能做点小买卖,运气好的人家甚至能过上富足日子,存下些钱财以备不时之需。
能让农夫上缴七成赋税的,想来不会是官府,那自然便是……他刚想到这儿,农夫便开口道:“我们都是潘家的佃户,潘家让上交多少,就得交多少。”
陆从南上前一步,问道:“那就不种他家的地,别家难道就无地佃出来?”
农夫看着他,无奈摇头,语气满是认命:“赢州有潘、林、王三大豪族,他们把持着赢州除官田外的所有土地,早商量好了——不管种哪家的地,都得上交七成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