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0(第27页)
他顾虑太多不愿向前,连老天都看不下去所以专门派了人来推着他向前。
说起来,他还要感谢吴桂芬俩口子,倘若不是俩人跑来办公室闹那么一出,说不定到现在他都还停留在自己划定的圈子里故步自封,一步也不敢逾距。
被打破舒适圈,他逼着自己做回自己,以为结果会不尽人意,却不想因祸得福,自己总算做了回真正的厂长。
新品被群众认可,他也重新被工人认可。
娃娃头冰淇淋大卖,冰棍班扬眉吐气出现在大伙视野时,谢欣怡正和小蒋看着新送来的包装袋发愣。
“这是咱第几天加班了?”
小蒋往嘴里机械地塞着饭,谢欣怡夹起一片肉放进嘴里,索然无味地叹了口气。
自从四月按照林组长的要求加大生产量后,谢欣怡就没有一天不怀念从前日子的。
虽说生产量提高她的工资也涨了不少,但跟忙的脚不沾地比起来她还是更喜欢躲在角落跟刘大姐他们闲聊。
从前牛马半生,如今又开始重复,一开始还幻像销量不高的她被现实啪啪打脸,连累刘大姐和小蒋也被她画的饼唬住,好些天都没从现实中回过神来。
几个从没吃过销量红利的人,背负着厂里下达的任务,强忍着苦楚却找不到地方诉说。
虽说七零年代冰淇淋生产已经基本机械化,但各环节的连接还是需要人工去操作。
就比如生产冰淇淋的原材料,采购部采买回来后就放在班组库房,每次生产前小蒋都要一袋一袋搬到搅拌机前。
女孩力气少,每次拿的不多,尽管距离不远,但还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还有陈大负责的质检工作,因为机器一转起来就会不停产出,陈大手上事多,难免有心不在焉的时候,等残次品到了负责包装的崔妈妈那边,又免不了重新来过。
尽管已大量机械化,但林组长下达的日产一千的生产量还是需要他们班组的人在不出错的情况下才能赶在天黑前完成。
崔军深知大家不想加班的心,但销量实在太好的事实摆在眼前,作为班长,他也不好一而再再而三的跑去厂领导那边求情。
求情没用,崔妈妈心里跟明镜似的,但家里还有大爷要伺候的小蒋和每天恨不得守在闺女身边的刘大姐却不这样认为。
想着军令状是陈大立下的,厂领导那边行不通,俩人便撺掇对方厚着脸皮去找林组长要办法。
陈大去是去了,但提高生产力的办法嘛,恕林组长也无能为力。
毕竟当初给冰棍班下达日常一千的任务时,林威就没想过她们能按时下班,如今冰棍班每天都要加班,他虽同情,但也爱莫能助。
娃娃头冰淇淋大卖是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事,销量增加,生产量自然也要跟着增加,他已经提前预判将产量定在了日产一千上,剩下的只能靠冰棍班他们自己。
谢欣怡看着一箱箱搬进车间的包装,又往嘴里塞了口肉。
他们班组人员配置是固定的,从其他班组借调人过来又是不可能的事,还能怎么办
谢欣怡边嚼着嘴里的肉,边看向正扛着原料往搅拌机里倒的陈大。
人员不能增加,搅拌机,冷却机和定型机又环环相扣不容改变,要想腾出多余劳动力,只能从人手上下功夫。
谢欣怡看着小蒋面前堆积如山的原料,又看了看身旁细胳膊细腿的女孩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想法。
既然他们改变不了固有条件,那不如试着从固有条件中找出一条合适的出路。
比如资源最大化。
作为各大机器间的重要纽带,他们班组的几个人完全可以通过交换工作岗位来提高工作效率。
班组人员特点各异,根据各人特点调整工作岗位,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遵循管理学里的“人岗匹配”原则,识人善任,以此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合适的岗位匹配合适的人,不仅最大程度减低劳动力的浪费,还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就好比原料搬运这活,之前崔妈妈想着小蒋性子缓还细致,便将原料搅拌的活交给了她,以为这样不会出错,却没想到搬运一事哪能是一个小姑娘可以胜任的。
像这种重活,完全可以交给力大还没瞌睡的陈大,小蒋细致,去当质检员刚刚好。
谢欣怡把全组人的性子在自己脑海里过了一遍,有了大概想法后便放下饭盒直接找崔妈妈商量去了。
后世吃过加班之苦,这辈子说什么都不想重蹈覆辙,她很有分寸的对着连饭都来不及吃上一口的崔妈妈一顿建议,还结合目前现状提出了具体解决办法。
崔军听了先是一愣,而后面带疑惑地疑问,“真有效?”
谢欣怡点头,虽说她也不是很确定用了这个办法后能不能按时下班,但效率会比现在高很多是肯定的。
“反正也无伤大雅,不如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