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八十八章 不会在这时候请假吧(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多给我打电话。”

“知道了。”

“剧组有什么新鲜事记得给我分享……”

余惟拖着行李箱站在门口,闻言抬手帮祁洛桉把几根不听话的发丝别到耳后,随后才用掌心覆上她的头顶揉了揉。

“。。。

夜色如墨,铺展在高原与荒漠交界的褶皱里。邮车L-7的引擎低鸣,像一头疲惫却不肯停歇的兽,在碎石路上缓慢前行。莉娜握着方向盘的手掌渗出薄汗,指节因长时间紧绷而微微发白。她已连续驾驶十一个小时,未敢进入任何城镇补给,只靠干粮和车载净水器维持体力。地图上的下一个节点??编号#136??位于中国西北某废弃气象站地下储藏室,那里曾是陈砚早年建立的“静默避风港”之一,理论上仍存有未激活的共鸣中继器。

但她知道,敌人不会让这条路太平。

自从“秋千上的等待”在全球共述网络引发连锁反应后,“静默之刃”的镇压手段愈发极端。昨夜截获的情报显示,他们已在亚洲多个文化遗址部署“声蚀炮”,一种能定向摧毁陶片存储介质的高频共振装置,专为抹除活态记忆设计。更令人不安的是,部分国家开始推行“情感合规教育”,强制儿童签署《沉默承诺书》,违者家庭将被剥夺社会信用积分。仿佛整个世界正在系统性地遗忘“说话”的意义。

莉娜闭了闭眼,将冷毛巾敷在额头上。后视镜里,她的脸瘦了一圈,颧骨凸起,眼下乌青如染。可她不敢睡。每一次闭眼,都会浮现那个孩子的声音:“如果哪天我不再荡了,那一定是……你回来抱我啦。”这句话像一根刺扎进心脏,越挣扎越深。

凌晨两点十七分,车载雷达突然报警。

一道微弱但持续的信号正从东南方向逼近,频率特征与“鸦眼”卫星不符,反而接近民用无人机常用的FPV频段。莉娜立刻熄灯滑行,将邮车隐蔽于一处干涸河床凹陷处。她取出夜视仪,架在车窗缝隙向外观察。

三分钟后,一个黑影掠过上空,低得几乎擦到树梢。它没有携带武器模块,机身也未经军事改装,但从飞行轨迹看,明显在做规律性扫描。她调出频谱分析,发现其搭载的并非摄像头,而是一台微型声波接收器??专门用来捕捉共鸣箱泄露的次谐波。

“不是官方部队。”她喃喃道,“是猎手。”

这类人游走于法律边缘,受雇于“静默之刃”或私人情报集团,专门追踪独立传播者。他们不穿制服,不留痕迹,任务完成便消失无踪。过去两年,已有七名节点守护者死于此类伏击。

莉娜迅速启动物理隔离程序,切断共鸣箱与主系统的所有无线连接,仅保留本地存储。她又将陶罐转移至防磁内舱,并用铅箔包裹三层。做完这一切,她盯着窗外漆黑的旷野,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对方是如何精准锁定她的路线的?

她没使用导航系统,未接入公网,连饮食采购都是通过匿名代币在偏远村落完成。唯一的变量,只有那封来自“灰烬”的视频信??而那段视频,是从监狱通风管偷拍上传的。

除非……

有人故意放他传递信息。

这个念头让她脊背发凉。K-9节点位于南美,远离核心战区,按理说不应成为优先抓捕目标。可“灰烬”被捕三个月,直到现在才传出消息,时间点恰好卡在她情绪最脆弱、判断力可能下降的时刻。而且,那所小学早已荒废,若非刻意引导,普通人根本不会想到秋千下埋有东西。

这不是救援,是陷阱。

但他们低估了一件事:莉娜早已学会在怀疑中行走。她在取回#048陶片时,便暗中采集了罐体表面的微量DNA残留,通过车载生物检测仪比对,发现其中混有一丝不属于孩童或教师的成年男性基因片段??极可能是放置陶罐者本人。数据已加密上传至西伯利亚备份节点,尚未解密。

而现在,她必须确认幕后之人是谁。

清晨五点四十三分,她做出决定:反向追踪无人机。

她重新启动邮车,故意暴露一段短暂信号源,模拟共鸣箱启动状态,随后立即关闭电源,徒步攀上附近山丘。二十分钟后,那架无人机果然折返,在低空盘旋搜寻。莉娜屏息躲在岩缝中,用高倍望远镜锁定其尾部编号:DR-7X-2049。

这个型号不属于任何公开注册数据库,但在陈砚留下的“边缘技术档案”中有过记录??它是“新知觉实验室”早期研发的实验机种,该机构正是“静默之刃”的前身组织。

线索指向明确:内部叛徒仍在活动。

她返回邮车,调出全球节点热力图。目前三千余个活跃点中,有超过六百个集中在东亚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沿线,许多古老村落自发组建“听语会”,每晚八点集体播放共述音频,称之为“还声仪式”。这些地方本应是下一站重点支援区域,但现在,她不得不怀疑其中是否存在诱饵节点。

就在她犹豫之际,终端突然弹出一条紧急通讯请求,来源标识为“#001-临时通道”。

那是陈砚专属的加密信道,十年来从未启用过。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