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音乐篇(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三、新中国初期小提琴的继续发展

1。马耀先、李中汉《新疆之春》

作品创作于1956年,初稿由马耀先完成,李中汉在其基础上进行修改,加上了华彩和钢琴伴奏。作品整体风格欢快,热情,充分展现了新疆人民鲜明的个性特征以及浓郁的新疆音乐特点。作品中小提琴音色奔放,清脆利落,且极具动感,展现出了少数民族热情又爽朗的性格,中间部分还模仿了新疆传统乐器冬不拉、热瓦普的声音,突出了民族音乐的特有色彩,而其中欢快的节奏使人联想到当地人载歌载舞欢庆的场面,主题旋律朗朗上口,最终成为家喻户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

2。何占豪、陈刚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作曲家何占豪出生于浙江诸暨一个农民家庭,父亲依靠演唱地方戏为生,父亲希望儿子能够学文化有出息,便将何占豪送到杭州念书。但命中注定他将与音乐结缘,自小喜爱戏曲的何占豪学习了越剧,还无意间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他的作品既高雅又通俗,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国际形式,风格丰富多样,情感表现细致入微。作曲家陈刚出生于上海,在父亲陈歌辛的教导下学习音乐,并师从匈牙利钢琴家瓦拉学习作曲和钢琴,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又跟随丁善德和苏联音乐家阿尔扎马诺夫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

这部享誉世界的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创作于1958年至1959年,两位作曲家当时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而作品一经公演,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中国小提琴音乐的代表性曲目,是西方音乐表现形式和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作品为单乐章,内容源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主要分为“相爱”、“抗婚”和“化蝶”三个部分。音乐凄美动人,诉说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第一部分唯美深情,小提琴柔和的音色轻巧多姿,象征着两个刚刚相爱的年轻人在爱情的甜蜜中幸福地生活。而第二部分大管和大提琴定下了沉重忧郁的基调,音乐的不安预示着两个年轻人渺茫的未来,整部作品的最**出现在这一部分,两人为爱情拼尽全力,最后发现无力抗争只能以身殉情,全部过程通过音乐来诠释,从悲愤到无助的情感变化在这一部分都得以呈现。第三部分又从急迫的音乐转为宁静优美的状态,描绘了两人死后化成蝴蝶,在美丽的山野间自由地飞翔,小提琴音色纯净无瑕,曼妙多情,诉说了两个年轻人长相厮守的幸福场景。

3。《海滨音诗》

《海滨音诗》是我国著名作曲家秦咏诚(1933—)于1962年创作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作品以大海作为歌颂对象,借物咏怀。作曲家秦咏诚创作过大批优秀的音乐作品,许多作品大家都耳熟能详,像《我和我的祖国》、《我为祖国献石油》以及中国第一部声乐协奏曲《海燕》都在群众中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这部小提琴独奏曲的特色在于小提琴音色的歌唱性。在钢琴恰似海浪的背景下,小提琴带着对于大海的无限歌颂之情出现,纯净、质朴,像一位在大海上歌唱的歌者,迎着海风,沉浸在自己的歌声之中,一会儿抒情且优美,一会儿感怀且深邃,在沉思中回忆过往的人生,审视大海那广阔胸怀所赋予人们的精神力量。钢琴时而像是汹涌的波浪,时而又像是微风吹起的阵阵浪花,衬托着作曲家在情绪上丰富的变化。小提琴的华彩部分既展现了小提琴精彩的技巧难度,又显示出音色在高低起伏间流露的无限遐想,整部作品的旋律一直都非常美妙,但却饱含着深情,在深度和广度上毫不逊色,可以说,从这部作品之中,我们不难窥探出作曲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音乐创作技巧。

四、“**”赋予的时代烙印

1。《丰收渔歌》

作品由我国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李自立(1938—)于1973年创作,是以潮汕地区的渔歌作为素材,展现渔民捕鱼归来喜悦场面的一首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

整首作品分为四个部分,钢琴的引子部分犹如南海的波浪一样迎面扑过,像是一阵亲切的暖风吹过,引出了优美的小提琴主题。这一主题源自民间的渔歌,富有浓烈的中国音乐气息,同时又用小提琴柔美的音色塑造出一位婀娜的渔家姑娘的身影,既描绘了姑娘曼妙的身姿又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淳朴与善良。第二部分是一个如歌的行板,由之前的小提琴主题变化而来,在节奏、速度以及色彩等方面展现出人们在海上辛勤捕鱼并靠勤劳双手创造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乐观情绪。第三部分是一个小快板,情绪由前面的柔美悠扬转为具有活力的旋律进行,像是海浪有节奏地拍打着渔船,迎来满载而归的渔民们。第四部分是一个抒情的广板,富有诗意的音色仿佛拉开了夜幕,辛劳的人们在美丽的海边夜景中体会着劳动的成果,愉悦的心情随着小提琴音色的渐渐消失永远定格在人们的脑海之中。

作曲家李自立于1958年开始从事小提琴作品的创作,《丰收渔歌》是他作品中广受好评且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同时也是中国小提琴音乐中的佳作。

2。陈刚、谭抒真、张震山《迎来春色换人间》

“**”期间,我国现代京剧样板戏得以迅速发展,而现代京剧多用西洋乐器伴奏,因此,在这段时间我国出现了大量由现代京剧改编的小提琴作品,《迎来春色换人间》就是其中较为成功的范例之一,是《智取威虎山》中的选段,又名《打虎上山》。作品中小提琴模仿人声,再现了京剧中的京腔京韵,人声的力度和辗转的韵味都被淋漓尽致地转移到小提琴上,既展现了小提琴演奏技巧上的灵活性,又凸显出了小提琴在表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方面的优势,成为具有时代印记的优秀小提琴作品。

3。陈刚《金色的炉台》、《苗岭的早晨》、《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这三部作品均创作于“**”后期,其中作品《金色的炉台》创作于1974年,是作曲家根据当时一首广为流传的歌曲《毛主席的光辉把炉台照亮》改编而成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目,歌曲描述了毛主席视察炼钢厂时与工人情切交谈的场景。作品的旋律优美,感情真挚,**澎湃,歌颂了一代领袖毛主席在人民心目中的光辉形象,抒发了工人阶级要求自力更生的豪情壮语,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点和一代人的心声。

《苗岭的早晨》创作于1975年,改编自白诚仁的口笛曲,是一首具有极其浓郁的苗族音乐风格的小提琴独奏曲。作品不仅吸收了中国民间音乐的传统曲调,更借鉴了二胡、笛子等中国乐器的演奏技法,显示出了西洋乐器与中国音乐的巧妙融合。作品在旋律上充分展现出小提琴音色的清新脱俗,在情绪上充满生机与活力,惟妙惟肖地描绘了一幅苗岭早晨的风景画,是中国小提琴作品中难得一见的佳作。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完成于1976年,改编自新疆塔吉克族民间音乐以及歌曲《美丽的塔什库尔干》和笛子曲《帕米尔的春天》。作品热情洋溢,散发出少数民族音乐的特有魅力。其中,旋律中增二度和装饰性半音的广泛使用以及节拍的丰富变化体现出了塔吉克族的独特音乐风格,小提琴音色迷人且充满力量,钢琴伴奏时而如小河流淌时而又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跳跃。

五、现代音乐的探索之路

《山之女》,作为中国现代新音乐代表作曲家瞿小松的力作,在音乐创作方面充分展现出了中国新一代作曲家们如何面对日益国际化的音乐发展趋势。作品创作于1982年,从屈原《九歌》的《山鬼》中获得灵感,作品中大量运用了平行和弦、四度叠置和弦等创作技巧,和声写法新颖独特,音乐形象生动鲜明,音乐内涵深刻感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而作品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其对于现代音乐语言的运用,体现了将中国现代音乐与世界接轨的探索。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