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老子死不瞑目(第2页)
“民心?”审配冷笑,“百姓如草,风吹两边倒。只要刀柄在手,何惧草头作乱?倒是那些胡酋,才是眼下必须笼络之人。”
袁尚默然良久,终是点头。
于是朝廷颁布新律:凡胡人伤汉民者,罚羊十只,免刑;凡汉民伤胡人者,杖一百,流三千里。若有聚众攻击胡营者,无论首从,皆斩。
政令一下,举国哗然。
民间私语沸腾:“朝廷宁护犬羊,不顾父母!”“吾等血肉之躯,竟不如胡虏一头牲畜值钱!”更有诗谣流传:“汉家儿郎骨未寒,胡骑已占桑梓田。官府不问谁是非,但看皮毛辨亲疏。”
然而抗议之声很快被镇压下去。数个带头闹事的儒生被以“妖言惑众”罪名处死,尸体悬于城门三日。自此,无人敢再公开议论《迁胡令》。
可暗流,却在悄然涌动。
就在邺城以为局势渐稳之际,北方传来急报:原居朔方的南匈奴一部,因不满安置之地贫瘠,联合乌桓残部发动叛乱,攻破云中县城,杀县令,掠百姓五千余口北遁。
紧接着,幽州上谷郡守紧急求援:鲜卑轲比能借口“保护族人安全”,擅自调动骑兵两千入境,驻扎于居庸关外二十里处,声称若朝廷不清剿“暴汉”,他们将“代天行罚”。
袁尚闻讯,几乎昏厥。
他怒斥审配:“你不是说胡人会感恩戴德吗?为何才半年便反了?”
审配面色铁青:“此乃个别逆酋所为,不代表全体归附之胡。陛下当速派大军征讨,杀一儆百!同时安抚轲比能,许以更多好处,绝不能让他与叛军合流。”
田丰却提出异议:“眼下兵力不足,且贸然出兵,恐激起更大动荡。依臣之见,不如派遣使者前往叛军营地,查明缘由。或许……是我们亏待了他们。”
“亏待?”审配讥讽道,“我们给了他们土地、粮食、牲畜,还免其赋税!他们竟敢造反,简直是狼子野心!”
“可他们说没饭吃。”田丰平静地说,“去年assigned的土地多为盐碱地,春播后颗粒无收。官府承诺的救济粮迟迟不到,老弱饿死者已达数百。这不是造反,是什么?”
殿内一时寂静。
袁尚痛苦地扶额:“难道……真是朕错了?”
没人回答。
他知道,错的不是他一人,而是整个东赵的困境??没钱、没兵、没信望。为了续命,不得不引入外力;可这外力,偏偏又是最危险的毒药。
正当君臣束手无策之时,一名小黄门匆匆入殿,呈上一封密函。
袁尚拆开一看,瞳孔骤缩。
信是袁谭派人送来的,内容简短却致命:
“兄知弟困于胡祸,心甚怜之。若愿去帝号,归顺青州,兄可保汝富贵终身,否则……明年此时,恐邺城无主矣。”
袁尚双手颤抖,将信揉成一团,狠狠掷于地上。
“袁谭……你竟敢趁火打劫!”
他猛地站起,环视群臣:“现在你们告诉我,该怎么办?是向袁谭低头,还是与胡人拼命?抑或……干脆投降刘邈?”
无人应答。
唯有窗外北风呼啸,卷起漫天黄沙,仿佛预示着这座摇摇欲坠的王朝,正一步步走向深渊。
数日后,一道新的诏令悄然发出:命幽州刺史严加防范鲜卑动向,同时秘密联络西赵细作,探听刘邈对胡人政策之虚实。另遣心腹大臣赴并州,与尚未南迁的南匈奴老弱谈判,许以重利,诱其尽快迁入内地,以免为他人所用。
与此同时,袁尚亲自写下一封密信,托trusted宦官送往金陵。
信中只有八个字:
“孤愿称臣,乞师北伐。”
他知道,这是最后的机会。若刘邈愿意出手收拾这些失控的胡人,哪怕自己沦为藩王,也在所不惜。
可他也清楚,刘邈会不会答应,取决于一件事??
他是否还有利用价值。
而在千里之外的金陵皇宫,刘邈正站在地图前,听着北地传来的种种消息。
当他听到《迁胡令》引发的乱象时,嘴角浮现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袁尚啊袁尚,你以为学朕就能成朕?殊不知,治胡之道,不在迁,而在化;不在养,而在制。”
他转身对身旁的谋士微笑道:“准备一下,冬天快到了。让幽州的兄弟们,多备些柴火??咱们,该北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