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休叫天下人负我(第2页)
“都有可能。”袁尚望向北方天际,乌云翻涌,春雷隐隐,“但他忘了,太庙不只是赵廷的圣地,更是汉室最后的象征。在那里,每一炷香烟,每一块牌位,都在诉说着‘正统’二字背后的代价。而我,恰恰是最懂这份代价的人。”
三日后,袁尚未带护卫,仅携甄宓与一名老仆登舟北上。
江风凛冽,船行如箭。沿途所见,尽是征夫运粮、女子织甲、孩童拾铁钉熔炉的景象。每一座县城外都有刑场,挂着反抗征役者的首级,血滴入土,滋养着新耕的麦田。
“这就是复兴汉室的模样吗?”甄宓倚栏而立,声音悲凉。
“这不是复兴,是重建。”袁尚站在船头,任风吹乱长发,“刘邈要把破碎的山河重新焊在一起,哪怕烧尽百姓性命,熬干三代元气。他不怕背负暴君之名,因为他相信,只要最终成功,史书自会为他洗白。”
“可历史真的会原谅屠夫吗?”甄宓问。
“不会。”袁尚回头,“但它会遗忘。百年之后,人们只会记得‘某年某月,天子北伐,驱逐胡虏’,不会记得庐江寨三百老兵的眼泪,也不会记得九江农夫被迫拆祖坟时的哭嚎。所以,我们必须留下记忆。”
抵达金陵当日,袁尚未入宫,先赴太庙外跪拜。
他穿着素服,手持一束野菊,静静伏在石阶之上,整整一日,滴水未进。守庙郎中劝他起身,他只答一句:“我袁氏四世三公,也曾配享太庙。今日虽为降臣,亦不忘祖训:敬天法祖,慎终追远。”
消息传入宫中,刘邈沉默良久,下令准其留宿太庙偏殿。
次日清晨,大典开始。
文武百官列队而入,鼓乐齐鸣。刘邈身着玄冕,亲自点燃九鼎香火,宣读祭文:
>“维建安二十五年春,皇帝邈敢昭告于汉高皇帝、光武皇帝之灵:逆胡窃据北土,陵寝蒙尘,社稷倾颓。朕承天命,举义旗,誓清中原,复我炎黄旧疆。愿二祖佑我将士,克成大业,使九州重归一统,使黎民再见汉官威仪!”
祭毕,群臣山呼万岁。
就在此时,袁尚缓步上前,双手捧出一方木匣。
“陛下祭告先帝,言辞恳切,臣闻之动容。”他声音不高,却清晰传遍庙堂,“然臣有一物,愿献于太庙之前,以彰汉室之艰,警后世之君。”
刘邈眉头微皱:“何物?”
“建武年间《太常录》残卷。”袁尚打开木匣,取出一卷焦黑斑驳的竹简,“此乃当年赤眉焚长安时,太常卿抱简跳井所遗,后由其子孙冒死挖出。其中记载光武中兴之初,如何节衣缩食养兵,如何减免赋税安民,如何宁可暂缓北伐也要赈济饥荒。最后一句写道:‘国可无疆,不可无信;君可无威,不可无仁。’”
满殿寂静。
刘邈盯着那竹简,良久不语。
终于,他轻轻点头:“准奏。将此简置于太庙东厢,列为警示。”
仪式结束,刘邈单独召见袁尚于偏殿。
“你今日之举,意欲何为?”刘邈端坐高位,目光如刀。
“臣无他意,唯恐陛下忘本。”袁尚坦然对视,“您要北伐,臣不反对。可若您以暴制暴,以虐御民,纵使收复洛阳长安,也不过是另一个董卓、曹操罢了。汉室所需者,非武功赫赫,而在仁德昭昭。”
刘邈冷笑:“你以为我不知民生疾苦?你以为我不想轻徭薄赋?可若不集全国之力,如何对抗匈奴八十万骑?若不严刑峻法,如何震慑观望之徒?你说的仁政,适合太平盛世,不适合今日之天下!”
“那就请陛下记住一点。”袁尚直起身,“当您举起屠刀时,请看看刀刃上的倒影??那是不是您最初想成为的那个人?”
刘邈霍然站起,怒视良久,忽而一笑:“好个袁本初之子!果然胆识过人。难怪马超说你‘未死’。”
“臣从未死去。”袁尚平静道,“只是蛰伏。”
刘邈踱步数圈,忽然压低声音:“你知道我为何召你来?”
“为了试探我的心志。”袁尚答。
“不止。”刘邈逼近一步,“我要你替我去一趟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