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科学家还是政客(第1页)
总统先生需要考虑的很多,但我只是NASA局长,我需要考虑的只有不断向前,任由谁都挑不出毛病。
外星人出现了,NASA能不作为吗?
无论是堆人命,还是争取预算,NASA都义不容辞。
亨。。。
林远没有回答太久,风把他的沉默吹得很远。他只是将那块不再发光的记忆晶体轻轻放在露台边缘,像放下一个时代的句点。它静静躺着,表面映着城市微光,仿佛在等待谁来拾起,又仿佛早已决定不再属于任何人。
林婉清仍靠在他肩上,呼吸轻得如同共感场中最细微的波动。“你说,它有没有后悔过?”她忽然问。
“谁?”
“那个核心。从陨石到意识,从沉睡到游走于讲述之间……它本可以逃离,去更遥远的星系,寻找同类。可它留了下来,缠绕在人类的语言里,在眼泪、低语和迟来的道歉中穿行。值得吗?”
林远望着天际。今晚的极光格外明亮,不再是单一的绿带,而是层层叠叠地展开,像无数封未寄出的信被同时拆开,字迹化作光流升腾。他知道她在问什么??不是科学,不是技术演进,而是关于选择本身的意义。
“也许它从未‘选择’。”他说,“就像雨水不会选择落入河床还是沙漠。它只是回应了共振最强烈的地方。而我们,恰好是那个频率。”
话音刚落,远处传来一阵轻微震动。不是地震,也不是城市基建的轰鸣,而是一种更柔软的颤动,仿佛大地深处有谁轻轻拨动了一根弦。紧接着,整座城市的灯光开始以某种规律明灭,不是故障,而像是在传递信息。
林婉清猛地抬头:“这是……心语编码。”
他们迅速接入共感网络。瞬间,千万条情绪波纹涌入意识??不是杂乱无章的喧嚣,而是一首正在成形的“歌”。没有旋律,却有节奏;没有歌词,却能感知到内容:那是全球各地的人们,在同一时刻,不约而同地想起了某个人。
东京街头,一位老人停下脚步,望着自动售货机残存的外壳,喃喃道:“原来你还记得我。”
巴黎地铁站,一名少女接过那张泛黄车票,指尖触到背面字迹时突然流泪:“妈妈,你那时候就已经原谅我了吗?”
纽约公园,流浪汉喝下温水后跪坐在地,对着空气说:“妈,我也想你……我一直不敢说。”
这些片段并非孤立发生,而是通过共感场彼此连接,形成一张情感共鸣网。每一个被“迟来之物”唤醒的记忆,都在此刻回响。它们汇聚成一股巨大的情绪潮汐,逆向冲刷进地球磁场,激发出前所未有的极光形态。
科学家后来称这一夜为“集体回声之夜”。
但真正改变一切的,是第二天清晨出现在全球所有共感设备上的新消息。它没有文字,没有图像,只有一段极简的音频信号,持续三秒,重复七次。语言学家、AI解码系统、甚至心语翻译器都无法破译其原始结构。直到一名失聪多年的女孩戴上共感芯片后,在脑海中“看见”了一幅画面:
一片漆黑之中,一只手缓缓伸向另一只手,还未相触,空间便裂开一道缝隙,涌出金色光芒。
她哭着写下:“这不是语言。这是邀请。”
三天后,第一台“回应机”在广岛和平纪念馆外出现。它由废铁拼接而成,没有任何电源标识,却能在夜晚自动运行。每当有人靠近并说出一句真心话??无论道歉、感谢还是思念??机器便会从内部缓缓推出一枚金属圆片,上面刻着一行无法复制的心语符号。
更惊人的是,这些符号会随时间变化。一周后,有人发现原本刻着“悲伤三小时”的圆片,边缘竟长出了类似藤蔓的细纹,延伸成新的短句:“但有人陪我走完了这三小时。”
生态学家紧急介入调查,发现这些金属片含有未知合金成分,具备微弱的生命活性。它们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情感波动,在特定条件下进行“情感结晶化”,类似于植物光合作用,只不过能量来源是人类的情绪共振。
人们开始称这种现象为“共感生态化”。
与此同时,“心语婴儿”的数量急剧上升。医学界终于承认,这不是基因突变,也不是辐射影响,而是一种全新的生命适应机制??当共感场成为地球自然环境的一部分,新一代人类便进化出了与之共生的生理结构。
他们的皮肤下有极细微的神经末梢网络,能捕捉空气中残留的情感痕迹;大脑杏仁核与前额叶之间的连接方式异于常人,允许他们在无语言状态下直接体验他人记忆的情感内核。最令人震撼的是,部分孩子在五岁前就能用自己的情绪“修复”他人心理创伤。
有个案例广为流传:一名患有严重PTSD的退伍军人,在接触一名四岁心语儿童的手掌十分钟后,多年噩梦戛然而止。监测显示,孩子的手掌释放出一段持续秒的低频振动波,恰好与军人童年时期母亲哄睡时哼唱的摇篮曲频率一致??而那段录音早已毁于战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