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好莱坞先驱格里菲斯(第1页)
第二节好莱坞先驱格里菲斯
大卫·沃克·格里菲斯(DavidWarkGriffith,1875—1948)是美国电影大师,电影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被称为“电影技术之父”“创立好莱坞的先驱”“第一位伟大的电影导演”“银幕的莎士比亚”。他使电影从舞台影响中摆脱出来,发展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
一、生平与创作
格里菲斯
格里菲斯出生于美国南方,父亲是个破产的南军上校,他在格里菲斯10岁时去世。格里菲斯家庭生活贫困,他很早就弃学谋生,干过各种职业。他酷爱文学,创作诗歌。1907年夏天,格里菲斯处于失业中,爱迪生公司的鲍特觉得他长相好,吸收他当配角演员。后来格里菲斯进入比沃格拉夫公司当演员和剧作家。
格里菲斯一共拍了450部左右短片,积累了丰富的拍片经验。他根据文学名著改编影片,借此提高影片的品位。真正奠定格里菲斯在世界电影史上崇高地位的是他拍摄了《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这两部影片的拍摄又使格里菲斯的生平充满传奇色彩。
1。景别语言
格里菲斯在拍片经历中,有意识地综合运用已经出现的各种电影技巧与手法,形成一种真正的电影语言。诸如远景、中景、近景、特写、淡出淡入、摇拍、闪回、蒙太奇等,并交叉使用,形成电影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他综合利用机位和镜头,拍摄近景、中景、全景,创造了扩展的空间。镜头的变化加强了叙事的紧张感,交代了人物关系和情节的转换。《一个国家的诞生》非常流畅地应用了电影景别语言,比如参观棉花地,通过全景、中景、近景、特写镜头的交替使用,表现战前南方的和谐生活。男主角本·卡梅伦看照片,隐喻着影片的爱情主线。
《一个国家的诞生》剧照:棉花地景别
比较鲍特的《火车大劫案》,最后一个镜头是特写镜头,匪徒头目举枪瞄准观众开枪。但那仅是制造一个惊人的效果,还没有成为电影语言,不是导演的有意识运用。正如鲍特所说,这个镜头会造成很大的**,既可以放在影片的开始,也可以放在影片的结尾。格里菲斯有意识地将特写技巧转化为对事物内在意义的表达,表现人物情感与心理活动。从而使特写技巧上升为电影语言。
比较卢米埃尔的《火车进站》,火车由远而近,具有景别变化。它只是一个单一的镜头,没有更多的暗示与隐喻。格里菲斯的景别有镜头的角度变化,具有象征、强调、暗示和隐喻的作用。
景别比较
2。“最后一分钟营救”的电影结构
格里菲斯发展平行叙事,进行交叉剪辑。《冷僻的别墅》(1909)有三条情节线平行发展:强盗抢劫别墅;别墅妇幼一家人;丈夫回家营救。通过丈夫飞奔的马车串连其他两条情节线索,形成“最后一分钟营救”。它是情节结构的特殊语汇。
《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都采取了“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情节处理方式,使之成为好莱坞电影的经典结构。“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意义表现了时空交错展开,运用时间节奏的变化增强紧张气氛。画面出现的时间越短,心里越紧张,造成观众的期待心理,在最后一分钟获得营救,化险为夷。这是电影语言表现的大团圆结局,被以后的好莱坞电影广泛采用。
《一个国家的诞生》剧照:最后一分钟营救
鲍特的《火车大劫案》运用了双线平行叙事的手法,矛盾的张力不突出。格里菲斯采用两条线、三条线,以至四条线的平行叙事,第三条线索形成对双线平行的控制,解除双线平行形成的矛盾冲突。
二、二元对立风格的《一个国家的诞生》
格里菲斯的代表作《一个国家的诞生》(TheBirthofaNation,1915)是默片时代的经典影片,根据汤姆斯·迪克逊的小说《同族人》改编,美国纪元影片公司出品。影片共13本,1544个镜头,耗资11万美元,是当时美国成本最高的影片。
1。影片内容
影片描写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两个家庭的命运。南方庄园主卡梅伦的长子本与北方废奴主义者斯通曼的女儿埃尔茜相爱。南北战争使两家经历了“友谊—敌对—和解”与“爱情—决裂—结合”的过程,象征国家在风雨中诞生的艰难历程。
影片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斯通曼的儿子们到卡梅伦家做客,两家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表现战前南方的和平生活。
第二部分主要写南北战争。卡梅伦和斯通曼两家站在敌对的立场,分别参加南军和北军,在战场上相遇,但仍然保持了从前的友谊,不惜为各自的信仰战死。
本是南军上校,在战场受伤,被北军斯通曼家儿子救下,表现了朋友的情谊。他在医院与埃尔茜相遇并相爱。埃尔茜带本的母亲向总统林肯求情,赦免死刑。
第三部分写战后重建。1865年北军取得了胜利,南北战争结束。南方开始重建家园。种族仇恨、自相残杀充斥南方。本因参加三K党,埃尔茜与他决裂。
影片第三部分充满了种族主义色彩,热情赞扬美国历史上的种族恐怖组织三K党,贬低和丑化美国黑人,对美国南北战争解放黑奴的重大意义表示怀疑。
1915年2月8日影片在洛杉矶首映,它的种族主义倾向受到知识界和废除黑奴城市的批评。许多州禁止上映。禁映加速了它的传播,成为好莱坞统治电影世界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