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日本电影与黑泽明(第2页)
1。生平与创作
黑泽明出身武士家庭,父亲先后做过陆军军官和中学体育教师,对孩子管教严厉。哥哥黑泽丙午曾担任默片的活动辩士,他是黑泽明在艺术和电影方面的启蒙者和领路人。黑泽明学过绘画,曾有志做一个画家,后因画家难为职业而放弃。26岁进入电影界,做了7年助理导演,1943年执导了第一部影片《姿三四郎》,一炮走红。
黑泽明一生导演了30部电影,编写的剧本拍成了68部电影。获得包括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罗生门》)、银狮奖(《七武士》)、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德尔苏·乌札拉》)、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影武者》)、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外语片奖(《乱》)、柏林电影节柏林参议院特别奖(《生之欲》)等30多个著名的奖项。1990年,80岁高龄的黑泽明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他的电影表现手段、电影主题和电影观念影响了中国导演张艺谋、吴宇森和美国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弗兰西斯·科波拉、乔治·卢卡斯等人的创作,斯皮尔伯格称他为“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2。最强的电影搭档:“国际的黑泽,世界的三船”
黑泽明的《姿三四郎》是一部著名的日本武士电影,讲述青年姿三四郎学习柔道的故事,主演三船敏郎。影片有7场柔道的正式比赛和暴徒搏斗场面,从白天打到晚上,从道场打到公路,气势磅礴。画面变化无穷,衔接流畅,一浪高过一浪,充分展示了黑泽明的电影天分和三船敏郎的硬派演技。1948年,黑泽明导演《酩酊天使》,再次启用三船敏郎担任男主角,从此两人成为日本最强的电影搭档。
由黑泽明导演、三船敏郎担纲主演的作品包括《罗生门》(1950)、《白痴》(1951)、《七武士》(1954)、《蜘蛛巢城》(1957)、《大镖客》(1961)、《天国与地狱》(1963)和《红胡子》(1965)等片。不仅黑泽明闻名于世界影坛,三船敏郎也先后以《大镖客》《红胡子》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两人因此在日本影坛建立了“国际的黑泽,世界的三船”的称号。他们共同合作了17年以后分道扬镳。
3。电影特点
黑泽明电影突出的题材是武士片,《姿三四郎》《七武士》《影子武士》《乱》等都表现了武士道的忠勇仁义精神。《七武士》(TheSevenSamurai,1954)中小村庄的农民雇佣武士保护他们收获的粮食不被山匪抢走,村民只能给武士提供吃住,不给任何报酬。正如武士首领勘兵卫说:“回报只有一日三餐和战斗的乐趣。”七武士在人生的挣扎中做出了舍生忘死的选择,即使没有回报,也把保卫工作完成了,体现了日本武士的责任感和英雄主义。就连《罗生门》中的强盗,也以武士的义气标榜自己,给捆绑的武士松绑,以决斗决定两人的生死。
表现人性是黑泽明电影的一贯主题。他善于揭示人类的自私、贪婪、欺骗、背叛、仇恨等,暴露人性的弱点和劣根性,展示从绝望到希望的转变过程。在根据莎士比亚名剧《李尔王》改编的《乱》(Ran,1985)中,黑泽明以描述世界末日的人性罪恶,表现他对人性本质的反思。影片结尾处,秀虎见小儿子直虎中箭死了,也伤心而死。弄臣狂阿弥仰天质问佛祖,领主丹后说:“不要诋毁佛了,自古以来佛目睹人间互相杀戮,自取其咎。人类宁舍欢乐取悲伤,舍和平取苦难。”这是影片发掘主题画龙点睛的一段台词,指出人类只有通过摒除人性恶才能自救。屠杀仍在继续,在最后的场面里,佛祖的画像掉在崖壁上,它的光辉被人间罪恶所遮蔽,瞎子鹤丸伫立在城堡的废墟上。
《乱》剧照:反思人性
黑泽明的电影能够在国际影坛获得崇高的声誉,在于他能将东西方文化完美融合在一起。他的重要影片很多都是改编自西方文学作品,如莎士比亚的《李尔王》《麦克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高尔基的《在底层》等。他的改编不是移植式改编,而是把原著日本化,放在日本历史文化传统中加以创造。例如《乱》,不仅把《李尔王》中的国王和三个女儿的身份改变为日本战国时期的老将军和三个儿子的身份,还以日本传统歌舞剧能剧的服装、音乐、表演来表现电影效果,使电影的视听语言特别神奇、神圣,形成独树一帜的民族性影像。
在西方导演中,黑泽明特别推崇美国西部片导演约翰·福特,以好莱坞的叙事模式拍摄武士片。所不同的是,黑泽明的摄影更加多样化,全景、长镜头、慢镜头、快速推移,追求影像的真实性。他亲自剪辑,关注影片的连贯流畅,精确计算每个画面在银幕上出现的时间,不着痕迹地连接每一个剪切点,使剪辑焕发出他的电影的生命。
三、扑朔迷离的悬疑案:《罗生门》
黑泽明的《罗生门》(Rashomon,1950)是根据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1892—1927)的两个短篇小说《竹林中》和《罗生门》改编的。主要故事来源于前者,片名采用后者。故事讲述日本中世纪战争年间,一个武士带着妻子经过一片竹林,妻子被强盗强奸,丈夫也被杀死。官府追查案情,案件的当事人都根据自己的利益编造谎言,直到影片结束,也没有查出真相。
这个充满谎言的悬疑案采取多角度的叙事方式,由目击者和当事人讲述案情的经过,演绎成故事的情节结构。目击者樵夫讲述他在竹林中发现了武士妻子丢失的衣物和武士的尸体,遂向官府报案。行脚僧证实他在树林遇见武士带着妻子经过。被捕的强盗在法庭讲述他强奸武士妻子,武士妻子鼓动他杀死了丈夫。武士妻子在法庭讲述丈夫鄙视她被强盗侮辱,她在愤怒中杀死丈夫。丈夫的鬼魂(由女巫替代)在法庭讲述他不能忍受强盗当着他的面侮辱妻子,遂自杀。樵夫听了其他三个当事人的陈述,认为事实不是这样,因为他目睹了强奸、杀人的全过程。那么樵夫最初的讲述也是撒谎,因为他怕卷入案子,以后他的讲述也难免不是再次撒谎,也有可能武士是他杀的,现场的那把匕首丢失了。在影片结尾樵夫抱走弃婴时说:“鬼知道为什么当初我会干下那样的事情。”当初干下的事情有可能是第一次撒谎,也可能是第二次撒谎。种种怀疑形成了著名的罗生门悖论,人性是不可相信的。罗生门下的旁观者佣人充当了点明主题的代言人,他反驳樵夫说:“没有一个撒谎的人会说自己的话完全是撒谎”,“这世界压根就是个地狱!”
《罗生门》剧照:叙事结构
陈述案情的过程是通过两个框形结构的场景表现的。一个是开端破败的罗生门城门下,避雨的樵夫、佣人和行脚僧在谈论案件的真相,由此引出整个故事。另一个是讲述中出现的法庭,当事人在法庭的沙地院子面对观众讲述案情。这两个框形结构既是歌舞伎式的舞台框架,也是绘画框架,把故事聚焦在追查杀人凶手的场面上,突出了日本艺术的简练技巧。
开端和结尾的罗生门城门,形成首尾循环。尽管案子没有查清,人性遭受怀疑,对社会认识入木三分的佣人还偷走了弃婴的衣服,直接沦为盗贼。但是结尾的弃婴处理让观众看到了希望,樵夫收养了弃婴。他说:“我家里已经有六个孩子了,养活六个和养活七个,也就是一样的辛苦罢了。”他打消了行脚僧以为他也想剥下弃婴贴身衣裳的疑问。行脚僧说:“我感谢你,因为多亏了你,我想我还是可以相信人的。”这个弃婴的情节是芥川龙之介原著中没有的,黑泽明增加了它,表现了他对人性最终的信心,也拾回了观众的信心。
树林中樵夫的穿越、强盗的奔跑,以跟进的推移镜头展示了本片的风格。根据樵夫、强盗、武士妻子和武士的不同陈述,影片多角度地拍摄三人在树林里的全景深镜头,形成一系列富有变化的人物关系三角构图。三角构图避免了再现同一场景的单调,表现了复杂的人物关系与心理活动。
《罗生门》剧照:多角度的三角关系构图
《罗生门》是世界性的,它的悬疑怪圈和谎言遮蔽真相的哲理追问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导演。法国阿仑·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不断重复似是而非的情人关系,究竟是谎言还是真情莫衷一是。甚至伊朗影片《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导演:阿斯哈·法哈蒂,2011)也采取了罗生门式情节,究竟丈夫纳德知道不知道他家请的女佣有身孕,她的流产有没有跟他的推搡有关,谁说的话才可信?《罗生门》式的叙述一次又一次让人陷入谎言与真相的信任危机。
四、小结
日本电影把日本传统文化艺术纳入到电影中,在世界电影史上展示了日本民族特性,形成日本民族性影像。黑泽明是日本电影的代表导演,他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电影观念,表现日本武士道精神、思考人性。他独特的电影风格被世界电影人推崇,成为东方电影的一座里程碑。
思考题
1。日本电影的民族风格是什么?
2。评价黑泽明的电影风格。
3。分析一部黑泽明的武士片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