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波兰电影与基耶斯洛夫斯基(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三节波兰电影与基耶斯洛夫斯基

一、波兰电影业

1。波兰电影发展

波兰从电影发明之后就开始放映电影,1910年建立电影公司。默片时代的电影主要是改编本国文学作品,1933年生产了第一部有声片,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生产表现出商业性。1939年德国占领波兰后,波兰电影生产停顿。

1945年11月13日波兰人民民主政权建立后,电影事业实行国有化。战后第一个10年,电影题材主要表现人民的历史经验、爱国主义、战斗经历和苦难遭遇。主要作品有《华沙一条街》(导演:A。福特,1950)、《钢铁的心》(导演:S。马尔诺维奇,1948)、《不屈的城市》(导演:J。扎日茨基,1950)、《华沙首次演出》(导演:J。雷布柯夫斯基,1951)、《肖邦的青年时代》(导演:A。福特,1952)等。

20世纪50年代中期电影产生独立创作集团,在剧作原则、造型与风格处理上略具特点,而且它们也反映了创作者不同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思想。这些创作者和作品被称为“波兰电影学派”。代表导演是瓦伊达。

70年代以后的电影表现人与社会的联系。波兰电影工作者着重创作现代题材作品,注意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主要导演有基耶斯洛夫斯基。

波兰有两个故事片制片厂罗兹故事片厂和弗罗茨拉夫故事片厂,此外还有一些纪录片、科教片厂。罗兹高等电影电视学校成立于1948年,1958年与高等戏剧学校合并,改名为席勒戏剧电影电视高等学校。波兰全国约有400个电影俱乐部,出版《电影》《银幕》《世界电影》《电影技术》等刊物。

2。瓦伊达

安杰伊·瓦伊达

安杰伊·瓦伊达(AndrzejWajda,1926—)被誉为波兰电影之父,荣获2000年第72届奥斯卡终身成就奖,2006年第56届柏林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熊奖。在他身上,体现了波兰传统知识分子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意识,作品兼具情感与理性。

瓦伊达是波兰电影学派代表,作品集中体现了这个学派的电影特色。他的电影与波兰社会的现实紧密联系,反映了波兰战后的文化生活史。

早期代表作《一代人》(1955)、《下水道》(1957)和《钻石与灰烬》(1958)被称为瓦伊达的“战争三部曲”。影片对传统主流意识的突破使瓦伊达引人瞩目,奠定了他在当代波兰电影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1970—1975年,瓦伊达的作品主要是文学历史题材,讨论波兰精神。历史片《福地》(1975)的巨大成功使瓦伊达再一次回到人们的视野中。瓦伊达一直注重波兰传统文学的改编,这部影片根据192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莱蒙特的同名小说改编。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比小说更高的成就。

1977年以后,瓦伊达转向拍摄政治影片,其作品被称为“道德焦虑电影”。代表作是《大理石人》(1977)和续集《铁人》(1981)。《大理石人》曾荣获1978年戛纳电影节的国际影评奖;《铁人》则获得1981年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大奖。

二、当代欧洲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Kieslowski,1941—1996),法国籍波兰电影导演、剧作家,他的影片被认为既有伯格曼影片的诗情,又有希区柯克的叙事技巧,被尊为当代欧洲最具独创性的电影大师。

1。生平与创作

基耶斯洛夫斯基出生在波兰的华沙,在小城镇长大。1964—1968年进入洛兹电影学校,决定制作纪录片。1960年至80年代初,基耶斯洛夫斯基拍摄了30多部纪录片,代表作是《初恋》。主要纪录片短片有《来自洛兹城》(1969)、《我曾是个兵》(1970)等。基耶斯洛夫斯基感到纪录片有很大的局限,因此停拍纪录片,用以假乱真的故事片反映生活的本质。

基耶斯洛夫斯基改拍故事片后,成为故事片大师。主要故事片有《影迷》《盲目的机遇》《永无休止》《十诫》《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蓝色》《白色》和《红色》。

2。影片主题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主题表现人的命运,探索人性,内容包括社会政治生活与日常生活。早期故事片与社会政治生活联系较紧,表现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命运。代表作品有《影迷》《盲目的机遇》和《永无休止》。后期故事片从日常生活中探索人性。代表作品有《十诫》《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三色”。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风格具有欧洲文艺片一贯的特点,重视细节,同时充满诗情画意,在美的画面中表现凝重的主题。影片的叙事结构富有类型片的悬念技巧,在悬念的设置中表现人的命运和人性的主题。在《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花絮中,导演谈到故事片要挖掘人性的主题。

3。《影迷》

《影迷》(CameraBuff,1979)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第二部剧情长片,是他从拍摄纪录片转向故事片时期的作品,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金奖。影片主角菲腊是一个工人,也是业余电影人,他买了一个8厘米的小型摄影机,以便记下新生女儿的成长点滴。厂长要他用摄影机为单位服务。他渴望报道官方新闻以外的真实影像,于是自行拍摄残疾工人纪录片,被上司革职。他承受着来自官方反对的压力,妻子也反对他对摄影的痴迷。菲腊陷入了真实与虚假两难的境地,他感到无所适从,最后把摄影机镜头对准自己。

《影迷》反映了导演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关注,属于波兰70年代的道德焦虑电影。表现了导演本人对拍摄纪录片的疑问与困惑:纪录片的意义是什么?纪录片能够不受限制地反映生活的真实吗?

4。《盲目的机遇》

《盲目的机遇》(BlindcePrzypadek,又名《机遇之歌》《盲打误撞》,1981)延续了《影迷》的主题,表现社会生活对人的命运的影响,属于道德焦虑电影,获得格但斯科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勃库斯洛·林达)、最佳编剧奖。影片采取独特的叙事结构,让故事往三个不同方向发展。医科大学生威特克追赶同一班火车,出现三种可能性。

第一种命运。威特克追赶上火车,在政府机构工作,成为左倾分子。他无意出卖了自己的初恋情人,信仰破灭。

第二种命运。威特克重复追赶同一班火车,未追上。他和警察发生冲突,被判监禁。出狱后成为反政府分子,因遭受怀疑而脱离组织。

第三种命运。威特克同样没有追赶上火车。这次他没有撞上警察,重回学校读书。毕业后做医生不参加任何党派。结婚生子家庭幸福,却因飞机失事而死。

《盲目的机遇》剧照:三种命运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