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犯罪片(第1页)
第四节犯罪片
犯罪片(CrimeFilm)是一个模糊的集合概念,它包括黑帮片(dGangsterFilms)、警匪片(DetedGangsterFilm)、强盗片(GangsterFilm)。黑帮片围绕黑社会团伙的罪恶行动展开,以黑帮罪犯为主角,描写其犯罪和毁灭的过程。强盗片与黑帮片相似,以强盗罪犯为主角。警匪片被称为当代犯罪片,以警察和侦探为主角,描写侦破犯罪和将罪犯绳之以法的过程。
一、美国犯罪片兴起的社会背景
1。禁酒令
20世纪30年代美国犯罪片兴起,与美国经济大萧条和禁酒时期到来有关,大城市有组织的犯罪活动呈上升趋势。1920—1933年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禁酒时期,19世纪中期,美国一些地方的居民开始寻求以法律手段制裁酒徒,这种呼声逐渐得到全国范围的呼应。从1920年1月17日凌晨0时,美国宪法第18号修正案———禁酒法案(又称“伏尔斯泰得法案”)正式生效。根据这项法律规定,凡是制造、售卖乃至于运输酒精含量超过0。5%以上的饮料皆属违法。自己在家里喝酒不算犯法,但与朋友共饮或举行酒宴则属违法,最高罚款可达1000美元及监禁半年。
禁酒令颁布10年之后,许多美国人开始呼吁解禁。罗斯福竞选总统时把废除禁酒令作为一条竞选纲领,这对其最后获得大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他上任后的1933年12月5日,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21号修正案将禁酒令正式废除。
禁酒令生效前一天,道路上的运酒车络绎不绝,人们都在赶时间将抢购的酒运回家。晚上,大家都聚在家里或公众场合举行最后一次合法的酒会。一位参议员在晚餐会上说,今天晚上是美国人个人自由被剥夺的前夜。犯罪片《人民公敌》再现了禁酒令前夜这一天。
2。黑社会插手娱乐业
美国政府禁酒的初衷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纯洁,人民的身体健康,但它违背了人类生存的自然需求,引起人们的不满。禁酒令的实施催生了私酒酿造和销售业。不法分子甚至用甲醇勾兑酒精,使美国社会中毒、失明、残废、死亡的人数急剧增加。1930年1月20日,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报道:1929年在公司投保的人里,死于酒精中毒的人数比10年前增加了35倍。在禁酒令实施之前,因为没有财政依靠,美国的黑社会波澜不兴,而在实行禁酒令后,如著名的芝加哥黑手党开始发展壮大,与此同时,警察也日益腐败。
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代是黑社会最猖獗的时期,黑社会帮派插手娱乐业,争夺好莱坞,他们将非法所得直接向制片厂投资,以此控制制片厂。黑社会的控制,使得同情渲染黑帮分子的犯罪片盛行。犯罪片《人民公敌》和《美国往事》都以禁酒时期为背景,都表现了30年代盗窃、偷运、贩卖私酒的情况,许多不法分子以此发财。这是美国30年代十分普遍的犯罪现象。
《人民公敌》剧照:盗酒发财
《美国往事》剧照:水下偷运私酒
二、美国犯罪片的发展阶段
美国犯罪片的源头同样可以追溯到埃德温·鲍特拍摄的《火车大劫案》,这部影片包含了犯罪片的基本元素:警察、强盗、犯罪、追踪、消灭歹徒。
1。30年代犯罪片兴起
30年代有声电影的出现迎合了犯罪片的兴起。犯罪片的枪战声、刹车声、尖叫声和打斗声都离不开声音。犯罪片的代表作有《小凯撒》(LittleCaesar,导演:马文·勒罗伊,1930)、《人民公敌》(ThePubliemy,导演:威廉·威尔曼,1931)和《疤脸大盗》(Scarface,导演:霍华德·霍克斯,1932)。
2。40年代犯罪片向警探片转移
30年代后期,好莱坞“海斯法典”实施影片审查制度,禁止把黑帮匪徒塑造成传奇人物或悲剧英雄。各制片厂对付“海斯法典”的手段之一,是将影片的罪犯主角改为联邦警察、私人侦探等好人。另一策略是采用《圣经》里的好坏兄弟的套路,突出警匪对立(《曼哈顿情节剧》)、黑帮分子与神父对立(《黑脸天使》)。40年代的警探片十分流行,代表作有《马耳他之鹰》(TheMalteseFal,导演:约翰·休斯顿,1941)和《沉睡》(TheBigSleep,导演:霍华德·霍克斯,1946)。
3。50年代黑色犯罪片
50年代犯罪片表现黑社会帮派组织的犯罪活动,被称为黑色犯罪片。这类影片动作性强,有真实的场景和丰富的人物性格。《码头风云》(O,导演:伊利亚·卡赞,1954)涉及工会的腐败和犯罪。《大联合》(TheBigbo,1955)讲述警察捣毁黑帮的犯罪联合体。
4。60年代黑帮片复杂化
60年代美国出现对现存体制和传统文化价值的抵制,导致犯罪片将黑帮分子复杂化,并有同情的倾向。黑帮分子一方面是社会的危害者;另一方面又是社会不公的受害者。《邦妮和克莱德》(BonnieandClyde,导演:阿瑟·佩恩,1967)讲述雌雄大盗的银行抢劫案。
5。70年代后的黑手党影片
70年代兴起的黑手党电影,表现了对黑帮分子的同情。三个意大利裔的导演主导了黑帮犯罪片领域,代表作有弗朗西斯·科波拉的《教父》系列(TheGodfather,1972,1974,1990)、马丁·斯科西斯的《残酷大街》(Mea,1973)和赛尔乔·莱昂内的《美国往事》(OimeinAmerica,1984)。
三、犯罪片的基本特点
1。城市背景
犯罪片的故事场景是现代城市。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批意大利农民移居美国纽约、芝加哥、费城等大城市,西西里岛地区的黑手党也在各大城市发展壮大。城市背景多为夜幕下的封闭空间、雾霭、阴影、大雨如注的街道、左右摇晃的黑色汽车等,城市代表物质欲望的**。
2。贪欲元素
犯罪片多表现犯罪分子的贪欲和黑帮英雄的欲望。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加上大萧条、禁酒令和其他城市问题的影响,城市犯罪严重。一些黑帮分子企图通过暴力来攫取名声和财富,好莱坞将这些城市罪犯置于美国神话的范畴,许多犯罪片直接改编于真实的黑帮人物生活。
3。暴力元素
犯罪片表现黑帮分子的暴力犯罪。美国是一个以法制为立国根本的国家,同时又是一个以暴力、杀戮起家的国家。美洲殖民、掠夺屠杀原住民印第安人、奴役非洲黑人、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等,都充满暴力。
美国社会的法制和暴力犯罪相辅相成,为黑帮犯罪提供了土壤。犯罪片取材于暴力犯罪,又助长了社会的暴力倾向,真实的犯罪活动与犯罪片产生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