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节 意大利心理现实主义电影(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二、非情节影片的创始人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geloAntonioni,1912—2007),意大利导演,心理现实主义的代表。

1。生平与创作

安东尼奥尼出生于意大利中产阶级家庭,早年学习经济,替当地杂志撰写影评。1939年到罗马,进入电影学院研习导演技巧。1956年的《女朋友》(TheGirlfriends)荣获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而真正使他享誉世界影坛的是1960年的《奇遇》。安东尼奥尼晚年半身不遂卧床。他一生多次获得电影奖,1993年获得欧洲电影节终身成就奖,1995年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2。《中国》

1972年,安东尼奥尼到中国,拍摄了《中国》(a)这部纪录片,第二年受到中国政府的批判,认为该片丑化了中国人民。安东尼奥尼在这部影片中坚持客观表现人,不做任何评价,他的影片从北京天安门人们排队照相开始,采用了新现实主义的手法,把环境与人联系起来,以便让西方了解中国。诸如拍摄传统针刺麻醉接生,产妇泰然饮食,还有上海城隍庙茶馆、中国太极拳、林县山村、杂技表演等。

《中国》剧照

3。《红色沙漠》

《红色沙漠》(RedDesert,1964)的女主人公承受着一种难以言传的焦虑,无法与丈夫相处,做出了许多有悖于常理的事情,再现了现代人的内心世界。工业文明推动了人类世界的进步,但同时工业文明又使人的主体精神失落。《红色沙漠》是安东尼奥尼执导的第一部彩色片,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在这部影片中,安东尼奥尼创造性地运用色彩作为影片的一个元素,用色彩和调子来传达人物情绪,营造影片氛围。一位评论家宣称:《红色沙漠》是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片。

4。《奇遇》

《奇遇》(TheAdventure,又名《迷情》,1960)以新颖独特的风格和极富现代感的思想内涵,轰动国际影坛,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为导演带来国际声誉。《奇遇》《夜》《蚀》是安东尼奥尼的“情感三部曲”,都是表现女性的精神状态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隔膜。

《奇遇》是一次男女之间的感情冒险,安娜与桑德洛快结婚了,却感到自己愿意一个人独处,他们在小岛发生争吵后安娜失踪了。导演擅长处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安娜与桑德洛被置于狭窄的海礁边上,侧身、背对镜头,站在悬崖边上没有退路,以此表现情感的疏离。影片很少用音乐,对话也很简洁,人物置于海礁上,造成了环境对人的压迫,加深了人的孤独感和冷漠感。

《奇遇》剧照:疏离与孤独

桑德洛和安娜的女友克劳蒂娅一起寻找安娜,两个寻找者最终成为恋人,但并没有消除情感隔膜。他们的相恋表现了身份错位的迷失,为此感到不安。自然风景让克劳蒂娅茫然,室内建筑给她压抑,人与环境的关系表现了这种不安的气氛。桑德洛不忠是情感隔膜的总爆发,面对吹动的树梢和高耸的建筑,克劳蒂娅处于无奈的情感孤独中。影片结尾男女主人公背对观众,被置于火山与水泥墙之间,体现了人物貌合神离、不可沟通的情感状态,这是安东尼奥尼的人与环境不相适应的经典镜头。

《奇遇》剧照:隔膜

《奇遇》表现人的不可沟通、不可知性、焦虑与苦闷,它是安东尼奥尼心理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影片打破了传统电影手法对故事情节的线性逻辑追求,注重表现人的情绪与心理变化,强化个体话语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导演由此成为“非情节、非戏剧化”影片的创始人。在叙事方式上,影片抛弃蒙太奇手法,通过长镜头和连续镜头的运用,每一个场景中所展现的时间与现实经验时间几乎等长,将真实还原在观众眼前。在空间画面上,影片突出表现人物与环境不相适应的关系。

三、小结

意大利心理现实主义的两位大师费里尼和安东尼奥尼的影片的共同特点是将人的心理现象与现实相联系,探讨现代社会人与环境的疏离感,表现人的现实困境。现代人生活在物质优裕的环境,但是感情空虚、贫乏,充满孤独绝望的危机感。

思考题

1。费里尼电影的心理现实主义特点是什么?

2。安东尼奥尼电影的心理现实主义特点是什么?

3。新现实主义和心理现实主义的区别是什么?

4。分析《八部半》和《奇遇》的特点。

[1][苏联]塔可夫斯基:《烙印时光》,见《雕刻时光》,陈丽贵、李泳泉译,65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同上书,126、129~130页。

[3][法]萨杜尔:《世界电影史》,徐昭、胡承伟译,327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

[4]单万里:《雷内·克莱尔:鼓捣影子的院士》,载《中国银幕》,2003(8)。

[5][法]巴赞:《导演德·西卡》,见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297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