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第2页)
《巴黎屋檐下》的男主角阿尔伯特是一个街头歌手,爱上了少女普拉。在阿尔伯特准备结婚的时候,他受小偷的牵连被警察带走了。到真相大白他出狱的时候,普拉已经和他最好的朋友在一起了。阿尔伯特成全了普拉和他的朋友,继续在街头演唱。
影片的爱情故事是一个老套的多角恋爱,三个男人争夺一个女人。在这个世俗的爱情影片里,音乐特别感人。影片的主题曲是《我们都生活在巴黎屋檐下》,导演用这首歌来表达他对巴黎街头普通人的情感,象征着友爱与平和,轻快幽默的音乐是影片突出的特色。该片上映后轰动世界,成为歌舞类型电影的先声。
影片开端,在巴黎街头,阿尔伯特正在教唱一首爱情歌曲,歌曲对爱情和人性弱点进行了诙谐的探讨,这恰是本片爱情和人性的主题。开端的街头演唱采用徐缓的上升式长镜头,把镜头对准巴黎街巷的市民,这种长镜头影响了美国威尔斯的《公民凯恩》。
《巴黎屋檐下》剧照:街头演唱
影片最具诗意的场景是好人、坏人、穷人、富人都被歌声感染,一起跟着阿尔伯特演唱,忘记了各自的角色身份,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阿尔伯特的身份是一个卖唱的歌手,但他的卖唱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在街头教大家唱歌,这是对现实非常浪漫的美化。更加富有诗意的是,戴宽边帽的警察和戴鸭舌帽的情敌都受到歌声的感染,穷人、富人、好人、坏人一起高歌。
《巴黎屋檐下》剧照:大家唱
有声片刚刚出现的时候,机械声、火车声、枪声成为电影声音最突出的表现。影片将火车声作为街头打斗的背景音乐,既表现了电影声音,又显示了打斗的紧张感。阿尔伯特准备与普拉结婚,却被诬陷入狱。影片采用蒙太奇剪辑,阿尔伯特狱中的思念和普拉的移情别恋成为苦涩的对比。阿尔伯特买回结婚的礼物,普拉也准备行装搬到阿尔伯特家里,但阿尔伯特意外被捕,礼物被警察践踏在脚底下,结婚成泡影,美梦破碎。鲜花与食物都容易腐败和变质,它被用以比喻爱情变质。阿尔伯特在狱中刻下普拉的名字,但她已与阿尔伯特的朋友相爱,变心的爱与老鼠啃面包的蒙太奇剪辑表现了现实生活灰色的诗意与幽默。
《巴黎屋檐下》剧照:美梦破碎
本片的音乐配合画面表现人物之间的冲突,充满浪漫情调。阿尔伯特与朋友争普拉,影片以特写镜头凸现留声机的作用,出轨的音乐伴奏爱情争夺,表现了这种争夺的不和谐音,小店老板重新调整唱针,让音乐化解冤仇。阿尔伯特本身是个酷爱音乐的歌手,他再次调整唱针,使音乐成为维护友谊的心灵鸡汤,留声机的大喇叭是和谐的音乐象征,阿尔伯特在大喇叭下走向普拉,与朋友和解。
影片结尾,阿尔伯特放弃了和朋友争情人,仍然在街头演唱。影片首尾循环,也是生活本身的循环和重复。首尾是阿尔伯特将歌单派发给一个陌生姑娘,故事进入循环,给主人公带来下一次希望。
三、自称电影公民的让·雷诺阿
让·雷诺阿
让·雷诺阿(JeanRenoir,1894—1979),法国著名导演、编剧,20世纪杰出的电影大师,诗意现实主义的代表导演。
1。生平与创作
让·雷诺阿是法国印象派画家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的次子,1913年大学未毕业就到军队服役。1919年雷诺阿的父亲去世,第二年雷诺阿与父亲的模特儿卡特琳·海斯琳结婚,并遵从父亲的遗愿从事陶艺制作。雷诺阿的妻子热爱电影,想当电影演员,雷诺阿走上电影业的动因是想让妻子成为电影明星。1924年他为妻子主演的《卡特琳》担任制片人,同年,还执导了妻子主演的《水姑娘》。
20世纪30年代是雷诺阿电影创作的全盛期,完成了15部影片。这些影片关注社会问题,尽力观察和表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的政治、社会生活以及战争前夕人们的心态。雷诺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法国诗意现实主义流派最主要、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1939年,雷诺阿完成了他的代表作《游戏规则》,影片被禁映。1940年雷诺阿离开法国到美国,在好莱坞导演了5部电影,直到1952年才回国。他以后的创作都没有超越30年代他拍的优秀作品。1970年,雷诺阿再度来到好莱坞,决定加入美国籍,他认为自己是一个电影公民,国家观念在他心中已经消亡。1979年雷诺阿在好莱坞去世,法国政府将他的灵柩迎回巴黎举行国葬,他的遗体与父亲安葬在一起。
让·雷诺阿一生导演了40余部电影,大多是他亲自撰写剧本。此外他还写了小说《佐治队长的笔记:1894—1945年爱情与战争回忆录》、关于他父亲的回忆录《雷诺阿》以及自传体回忆录《我的一生、我的电影》等。雷诺阿于1975年被授予第47届奥斯卡特别金像奖,他拍摄的《大幻灭》和《游戏规则》则在纪念法国有声电影50周年之际,被评选在十佳影片之列,《大幻灭》还被誉为世界名片之一。
雷诺阿导演的主要作品有《托尼》(1935)、《大幻灭》(1937)、《人面兽心》(1938)、《游戏规则》(1939)、《吾土吾民》(1943)、《大地之光》(1945)、《黄金马车》(1953)、《法国肯肯舞》(1955)、《多情公主》(1956)、《逃兵》(1962)。
2。《托尼》
《托尼》(Toni,1935)表现了雷诺阿一贯的诗意现实主义风格,被公认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先驱作品,也是雷诺阿的电影创作进入成熟期的标志。《托尼》的故事根据法国南部的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从意大利来的外籍劳工托尼与法国村女玛丽亚结婚,婚姻并不幸福。他爱上了村里的西班牙姑娘约瑟芬,但约瑟芬不得不委身于工头阿尔博特并嫁给了他。一天,托尼目睹了约瑟芬杀死了虐待她的丈夫并准备逃走,托尼一直深爱着约瑟芬,便代替她承担了杀人罪责。
雷诺阿在本片启用非职业演员,他们有浓重的法国南方口音并使用了一些方言俚语,完整地呈现了事件的发生过程,营造了逼真的环境氛围。影片着重于事件的描述和生活原貌的再现,这种写实风格影响了50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影片的剪辑注重叙事段落的完整性,在切换上不像蒙太奇剪辑那样造成视觉上的突兀的跳跃。叙事质朴自然,剪辑流畅。影片开端的铁路桥是外来劳工进入法国的标志,也是劳工走向未知的新生活的希望。尽管是黑白片,但地上的影子表明天清气朗、阳光明媚。
托尼与约瑟芬相爱,通过托尼帮约瑟芬拉车、摘葡萄的细节表现,男女情感真挚细腻。导演在本片喜欢表现户外环境明媚的阳光,托尼与约瑟芬的爱情也是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展。它既是自然阳光,又是爱情阳光,表现爱情的诗情画意。托尼的妻子玛利亚因丈夫移情别恋而自杀,明显地表明本片讲述的是一个令人心碎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多角恋故事,反映工人的悲惨生活成为次要的内容。玛利亚的自杀发生在湖光山色的美景中,采用自然平和的客观叙述,没有道德评判。
《托尼》剧照:爱情阳光
《托尼》剧照:自杀
约瑟芬不堪忍受丈夫的暴打,开枪打死了丈夫。谋杀案的镜头有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剪辑自然流畅。约瑟芬原准备和表哥杰比一起逃走,发生杀人案后,杰比溜走了,留下托尼承担了责任。镜头切换表现两个男人对待感情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托尼受到警察追捕,他被村民击毙在铁路桥边。托尼到法国打工,起点与终点都是这座法国的铁路桥,火车飞驰,他躺在铁路桥边跑完了短暂的一生。影片首尾都是火车送来外来劳工,它是托尼人生的终点,又是千万个“托尼”的起点。铁路桥巍然不动,它见证了30年代法国的排外情绪而又不感伤,新来的劳工照样唱着歌去迎接未来,表现了影片诗一般的寓言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