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好莱坞先驱格里菲斯(第3页)
犹太篇《基督故事》选取了《圣经·新约》中的三个片断,变水为酒、惩罚妓女、基督受难。
法国篇《圣母戴莱姆教堂的屠杀》记叙1572年8月24日发生在圣巴托罗缪节的法国对胡格诺派教徒的大屠杀,剧情简略。
3。影片风格
《党同伐异》的艺术特色体现了格里菲斯的影片风格,同时将他在以往影片,包括《一个国家的诞生》中所使用的手法更加淋漓尽致地加以发挥。诸如平行蒙太奇、圈入圈出、色彩的隐喻、意象的重复、景别的灵活运用等。
影片从头到尾重复的意象是母亲摇摇篮,反复出现有20多次。它在影片中的作用是切换镜头的媒介。影片每出现一次母亲摇摇篮,镜头就由一个故事场景转为另一个故事场景。通过母亲摇摇篮,现代故事与古代故事连接起来。
影片以母亲摇摇篮开始,母亲摇摇篮结束,首尾呼应,并引用惠特曼诗句:“今天一如昨天,无休止地推动摇篮,总是带着人类相同的**,相同的快乐与忧伤。”以此表明四个故事组成的影片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它的象征含义十分明朗,以此暗示人类的命运、历史的循环和人性的本质。人类世世代代都在重复相同的命运。母亲摇摇篮的重复在影片中不仅有转换场景的切换功能,还构成了影片的结构层次,用重复建构影片结构。
《党同伐异》剧照:母亲摇摇篮
《党同伐异》采用大规模的染色胶片,染色胶片的作用表现为用色彩渲染画面的气氛;利用色彩深化感情;不同色彩作为不同场景的变化;醒目,吸引观众注意;所用色彩与现实生活接近。
镜头剪辑采取了情节重叠的手法,景别交叉剪接,镜头前后呼应,空间重复,以此表现叙事的进程。其中镇压罢工的情节段落就是一例。影片把罢工段落的每个镜头都剪到最低限度,只表现镜头的关键点。连接起来的镜头形成老板镇压工人的整个过程,叙事连贯流畅,气氛激烈紧张。把镇压罢工的镜头拆解开来,可以看到镜头景别在有限的场景中不断重复,形成同一镜头的交叉剪辑。剪辑十分精致。
通过镜头交叉剪辑的比较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诞生》中佛罗拉遇难的情节是一段追踪营救戏,每个人物都有一个独立的情节线,三个人物出现在重复的路线,镜头前后跟进。《党同伐异》中镇压罢工的情节是一段场景戏,由办公室、工厂大门、工人家属区构成。镜头在这几个区域反复,同一镜头交叉重复。两部影片的剪辑表现了格里菲斯对镜头的娴熟把握与精心制作。
电影银幕都是横向长方形,拍摄的影像通常也是横向长方形。但格里菲斯在拍摄过程中,改变镜头形状,有横向长方形、纵向长方形、方格、对角线切成两半、大小圆圈等。这些形状常变常新,保持了观众的新鲜感,提高了剧情的感染力,烘托有意义的动作。
格里菲斯为拍摄《党同伐异》挥斥巨资,重建古代布景。仅巴比伦的宫殿,其纵深就达1600公尺,周围有70公尺的尖塔。布景豪华,场面宏大。巴比伦王伯尔沙撒的盛宴极尽奢侈豪华,开创了电影大制作的先例。
影片用平行蒙太奇手法将现代与古代连接并置在一起,时间与空间的跳跃性非常大。但是影片用古代与现代相似的事件和动作进行对位性连接,运用自如。比如现代故事开着吉普车追赶,古代故事是山中姑娘驾着马车奔驰。
影片有三个故事都采取了“最后一分钟营救”的结构模式。现代故事是妻子营救丈夫,古代故事是山中姑娘营救巴比伦,法国胡格诺教徒营救妻子。现代和古代的营救在大结局中通过平行蒙太奇交织在一起。但是古代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皆失败,唯有现代营救成功,表现了导演的创作理念,爱与宽容最终战胜偏执与迫害。格里菲斯第一次把时空相距很远的事件组织在一部影片里,彻底打破了西方古典戏剧的三一律,使电影发展为独立的艺术。
4。影片的遭遇
《党同伐异》是格里菲斯艺术和思想的集大成者,耗资巨大,投入200万美元,拍摄时间是1年10个月12天。1916年9月5日,影片在纽约“自由剧场”首演,观众看不明白四个故事的交叉平行发展。影片以票房失败告终,发行这部影片的三角影业公司不久宣布倒闭。格里菲斯终身负债,一蹶不振,1948年孤零零地死在好莱坞的一家旅馆。
20世纪俄国十月革命前,一个俄国放映商以低廉的价钱买了这部影片的拷贝,但未能在俄国上映。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这部影片的拷贝像废品般地堆在苏联电影局的仓库里。多年后,人们清理仓库时,才偶然地发现了它。苏联电影大师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观看后,惊叹不已:“这是部无与伦比的影片!”《党同伐异》从此受到世界的重视。
《党同伐异》剧照:古今平行蒙太奇
5。失败原因
第一,《党同伐异》的最大缺陷表现在古代故事中。影片强调豪华布景,拍摄“伯尔沙撒盛宴”一个场面,就动员了4000名群众演员。格里菲斯还重建了中世纪的巴黎和基督时代的耶路撒冷城。拍摄波斯军队排兵布阵的场面时,动用了16000名群众演员。格里菲斯为了大场面,牺牲了作品的思想,观众已不在乎谁胜谁负,也不同情导演肯定的正方。
第二,格里菲斯的电影改革已经超越了时代的领悟能力,他的电影技巧为世界电影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当时的观众和专业人士都很难理解和接受。
第三,影片的发行时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它的反战内容、和平主义观点和同情工人罢工的思想受到美国当局的反对,被禁止在许多城市上映。该片在法国完全禁映,在英国经过电影机关删剪才能上映,删剪后的影片观众更加看不明白。
四、小结
格里菲斯是杰出的电影艺术大师,现代电影艺术创始人。尽管现代电影制作应用高科技,但电影的基本语言来自格里菲斯。
格里菲斯是好莱坞的缔造者,他创立“最后一分钟营救”,为确立好莱坞电影的“大团圆”结构模式奠定了基础。他第一个尝试拍摄“大片”,《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都是当时规模宏大的制作。格里菲斯确立的电影剪辑原则,是蒙太奇手法的基础。这一手法在1920年后,经过苏联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人的总结,发展为系统的蒙太奇理论和苏联的蒙太奇学派。
思考题
1。格里菲斯在世界电影史上的地位,他对电影的贡献有哪些?
2。格里菲斯镜头语言的特点是什么?
3。解释“最后一分钟营救”的电影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