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寿命基理(第2页)
但是,生活条件好、照顾周到,老夫少妻也不一定能长寿。我们不妨以宋朝皇帝为例做个统计:宋太祖赵匡胤在位17年,享年49岁;宋太宗赵匡义在位22年享年58岁;宋真宗在位26年,享年54岁;宋仁宗在位42年,享年53岁;宋英宗在位只有短短的5年,享年36岁;宋神宗在位19年,享年37岁;宋哲宗在位16年,享年23岁;宋徽宗在位26年,享年53岁;宋钦宗在位一年四个月,享年61岁。北宋总计九个皇帝,人均年龄为47岁,北宋皇帝短命。这就说明,虽有好的条件,妻妾成群也不一定能长寿。
南宋皇帝中宋高宗最长寿,他在位36年,享年81岁。有人认为,这是事出有因。1128年,金军突袭扬州时,宋高宗因夜半仓皇渡江而逃,受到惊吓,由此“惧然警惕,遂病熏腐”,从此落下“性无能症”的病根,致使后宫皆不能怀孕。由此推断高宗之长寿有二个重要原因,一是“亦由禀厚而寡欲。”[5]即是由于他接受了方士的劝告,实行“清净”节欲;二是他当太上皇二十五年,并继续影响宋孝宗的决策,顺心而不烦躁,由此而长寿。因此,有人认为寡情欲,节声色,薄滋味,对于获得长寿,颇有奇效。但也有人认为高宗未必寡欲,以为他好色如其父,侍婢多死者。根据现代医学的理论与经验认为,禁欲违背生理规律,对身体有大害而无小益。这些又成为长寿原因的争执点。
南宋皇帝中有三位太上皇,在位年限与享寿年数也不一样。除高宗外,宋孝宗是第二个太上皇,他在位28年,是南宋最有作为、很想做一番改革的皇帝,后让位给宋光宗,当上太上皇,享年67岁;宋光宗在位6年,让位给宋宁宗,成为南宋的第三位太上皇,他是在宫廷矛盾重重情况下退位的,享年55岁。三位太上皇退位情况不同,他们的寿命呈现由高到低的趋势。之后,宋宁宗在位31年,享年57岁;宋理宗在位40年,享年60岁;以后几个皇帝都是在特殊情况下执政的,宋度宗在位11年,享年35岁;瀛国公(宋恭帝)在位3年,享年52岁;宋端宗赵昰在位3年,享年9岁;赵昺在位2年,享年8岁。综上所述,南宋皇帝与北宋皇帝比较,以个体而言享寿年数要长,但是,算上非正常情况下的最后几位皇帝,则与北宋持平,九位皇帝人均为47。1岁。
要说照顾周到,皇子皇孙们更是外人不能比的,肯定会得到很好的照料。但是,南宋不少皇帝的几子却非常短命,特别是宋宁宗的儿子们个个短命。宋宁宗的九个儿子,长子最短命出生后即死。二子活了二个月,三子活八个月,四子活一个月,五子没满月即死,六子活一月,七子活二个月,八子活一个月,九子活一个月。说明这一家族系统有遗传病史,存在短命的病因,照顾多周到都免不了早死。
其三是心态说。
根据史氏家族史浩、史弥远、史嵩之三位宰相都能长寿的实例,有人就以为,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长期经受健康心态的培育可能是长寿的原因。从北宋61个宰相所做统计看,他们的人均寿命是67。2岁,说明宰相寿命较皇帝长。
《宋史·李昉传》记载了991年(淳化二年)北宋太宗朝的宰相李昉召集老寿星聚会一事。李昉,字明远,后汉乾祐进士,宋太宗即位后,加户部侍郎,之后又升为参知政事,拜平章事,入相。是个“和厚多恕,不念旧恶,在位小心循谨”“好接宾客”之人,他曾与赵普、宋琪共相三年,又独相二年,后又与吕蒙正、张齐贤共事三年。他曾多次奉诏出征,但主张与契丹修好、弭兵息民,其理由是“河南之民素习农桑,罔知战斗”“人情若有不安,必致后患”。他所居的住处有园亭别墅之胜,经常召集亲友宴乐其中。那年正好他入朝复相。一次,他寻到洛中九位老寿星聚会,参加者有时任吏部尚书的宋琪,字叔宝,范阳蓟人(今北京大兴),进士,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幕僚,后为参知政事,入相,人有所求,多面折之,性格秉直,诙谐辨捷,时年79岁;左谏议大夫杨徽之时年75岁;郢州刺史魏丕时年76岁;太常少卿致仕李运时年80岁;水部郎中朱昂时年71岁;庐州节度副使武允成时年79岁;太子中允致仕张好问时年85岁;吴僧赞宁时年78岁,共八人,这时李昉年71岁。九人人均寿命为77。11岁,都是长寿老人。九位老寿星共叙子孙孝顺、养生有道,尽享牙颐年之好,岂不美哉。
统计数字还表明,北宋仁宗朝宰相平均年龄最高。1033年太后死后,由23岁年轻的仁宗皇帝亲自主政,他想大有作为。这时战争频繁、矛盾重重,出现了冗费、冗官、冗兵的局面。因此在如何解决辽夏问题?如何实行改革?如何增强实力等一系列问题上,他们必须出谋划策,不是宰相的范仲淹担当起改革的重任,为朝廷助了一臂之力。本朝宰相共23人,是历朝宰相人数最多的。他们的人数最多,寿命都不短。王钦若是前朝留任的,享年63岁。丁谓享年71岁,李迪享年76岁,冯拯享年65岁,王曾享年60岁。张士逊任相时朝廷多事,他曾多次入相,并兼任兵部尚书,委以重任,当年已是74岁的他终以年老、多病、无所建树而免去相职,享年85岁。吕夷简享年65岁,王随享年66岁,陈尧佐享年81岁,章得象享年70岁,晏殊享年62岁,贾昌朝享年67岁,陈执中享年69岁。文彦博也曾多次为相,在四朝中历任将相50年,他以为宋之战争不利,在于“将权不专、军法不严之弊”。神宗时,他反对变法,又批评天子与士大夫同治天下,不与百姓治天下,敢于直言朝廷弊端。老人80岁时还授以军国重事,享年91岁。宋庠享年70岁,庞籍享年75岁,刘沆享年65岁。富弼入相后,以无所革新,被称为贤相。宋神宗问他边事,他以“愿二十年口不言兵”作答。后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求退,享年79岁。韩琦享年67岁,曾公亮享年79岁。对于以上有据可查的20人统计,20人总年数为1426岁,人均为71。3岁,在当时应属长寿。
南宋年间先后担任宰相的实为64人。对于南宋宰相的统计有一定困难,一是非自然死亡的存在,二是有些生年不详,仅以能够统计的38人为例,李纲坚决主战,反对议和,享寿57岁。汪伯彦专权自恣,力主南迁,享寿72岁。朱胜非享年62岁,吕颐浩享寿68岁。范宗尹遭秦桧所排斥,享年36岁。秦桧65岁。赵鼎遭秦桧所贬,之后闭门谢客,绝食而死,享年62岁。张浚在秦桧当权时,遭排斥二十年,享年67岁。万俟卨依附于秦桧,陷岳飞于死狱,其事与秦桧无异,享年74岁。陈康伯力主抗金,在采石大败金军,享年68岁。朱倬在秦桧死后被提拔,享年77岁。此后,洪适享年67岁。叶顒享年67岁。陈俊卿享年73岁。虞允文出入将相二十年,为宋之名臣,享寿64岁。梁克家享寿60岁。叶衡享年62岁。赵雄享寿64岁。王准享年63岁。周必大享寿78岁。留正享寿77岁。葛邲寿约65岁。赵汝愚因与韩侂胄有隙而罢相,遭谪放,暴死,享寿56岁。余端礼享寿66岁。京镗享寿62岁。韩侂胄1207年55岁被杀、罢相。郑清之享寿75岁。乔行简享寿85岁。崔与之享寿71岁。杜范享寿63岁。赵葵享寿80岁。吴潜享寿66岁。程元凤享年69岁。贾似道是一个大奸臣,革职后为监送者所杀,时年62岁。江万里在抗击元军中率子镐投水而死,享年77岁。马廷鸾享年约66岁。文天祥抗元斗争中被俘、就义,享年47岁。陆秀夫自负赵昺投海而死,享年41岁。对于以上38人统计,人均为65。5岁,说明南宋宰相享年比南宋皇帝长,但不如北宋仁宗朝宰相的平均年龄长。
由此可见,有宋一代由于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再有科技的进步,使人的生活条件更为便捷,因此,在士大夫与各级官吏层面的年龄上较前有所提高,寿命较一般平民要高。同时,作为宰相更要有特殊的修养,它既是一种经历,也是一种财富,必须有健康的心态,要有良好的自我修养观念。因此他们必须保持乐观的情绪,面对正反两种不同的评价必须学会不断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我激励,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而且,宰相是搞决策的,应广泛听取不同意见,在关键时刻,又要当机立断,果断决定,应有快速的决断力。从这一意义上讲,宰相必须豁达,必须宽容,必须多学习,对于所处的环境也要不断适应,就像肚里能撑船一样,也许培养积极健康心态就是宰相们长寿的秘诀。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在经济发展同时,人口也在增长。从北宋初年到1219年(南宋嘉定十二年),两浙地区在籍的人口由335709户增至2898782户,增加了7。6倍,成为当时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一个地区。1265—1274年(咸淳年间),临安有人口16万户,约150万—160万人。[6]从广西地区看,北宋元丰时总人口为160万,崇宁元年时达到200万人,南宋初年为300万人,南宋末年更达到350万人。这些增长也应包括人的寿命的增长。同样,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心稳固、心情舒畅也会促进多种经营的发展。南宋期间农产品中的茶、棉的长足发展,尤其在东南地区的“浙东西、江东西、湖南北、福建、淮南、广东西,路十、州六十六、县二百四十有二”,[7]均有精品、绝品名茶出产。棉花种子原本来自境外,“先传于粤,继及于闽,元初始至江南,而江南又始于松江”。[8]这就是说,棉花、棉布早在宋朝时就传播到闽、粤两地,到元朝黄道婆时,就由海南传至松江,之后开始传至全中国,大大有利于广大民众的生活需要。由此可见,经济的发展能改善人们的物质待遇,也会促进人口的增长和寿命的延长。
其四是生命运动说。
长寿的秘诀究竟何在?有人说:生命在于运动,从小锻炼就能长寿。有人却说:一生不锻炼、不挑食、不犯嘀咕就能长寿。有人更认为:人的命,天注定。从史氏家族和宋朝社会长寿的实例中,能够提供人们一点启示:生活是一种态度,一种心情,一种选择,一种状态,一种活着的方式,长寿的秘诀就是你如何选择生活。
《哈佛精神卫生通讯》主编迈克尔·米勒曾经说过:“世间万事都相互关联。我们有多紧张或者多愤怒,我们如何与别人互动,都主要取决于我们的性格,而又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莫大影响。”例如,有人缺乏耐心,而进取心又极强,表现在不能与人友善相处。而且,这些人又往往缺乏锻炼,中年后容易体重超重,导至血压高、胆固醇高,就容易得心脏病。他就应该学会减少敌意,减轻抑郁情绪。学会与人交流,控制怒气和其他消极情绪。有人建议每当此时,要问自己四个问题:这件事真的那么重要吗?我是不是小题大做了?我能用积极的方式改变这种情绪吗?采取这样的情绪值得吗?以此来缓解自己。
要学会从容不迫、随和,悠然自得,举重若轻。“少焦虑可以强化免疫系统。”“从长期来看,放松心态和给自己减压可以延长寿命。”外向的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交际广泛,会给社会带来很大好处。“与他人的亲密友谊也有减压和改善免疫系统的作用,所以广交朋友和参加活动其实是一剂滋补良药。”
在对500名男性跟踪调查15年后,研究人员在调查报告中说:乐观情绪“对生理和心理健康具有极大影响。乐观情绪者因心脏病而死亡的几率是悲观者的一半”。米勒说:“乐观者面对压力,适应性强。因此,出现问题时,他们处理得比较好,所以不太容易患病。”
有人认为,求知欲强、稳健、具有创造性、敏感、讲原则的人,由于他热爱生活、情绪稳定、社会关系稳固,所以自愈能力强。人的积极情绪“会缓和压力下的荷尔蒙反映”,就是一种自愈模式性格。[9]
这就告诉人们,锻炼与不锻炼要让人顺其自然,人们不要反对锻炼,“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千真万确,但也不要超过自身承受能力,超量运动违背自身规律,这也不利于健康。不挑食不是提倡乱吃、胡吃,而是坚持以素食为主的粗茶淡饭,提倡俭朴的日常生活。不犯嘀咕就是不要自寻烦恼,要让自身保持积极的心态,把权力、地位、荣誉、金钱,以致生死都看得很开,始终如一地坚持不过喜、不过惧,“毁誉不动我”。史氏家族从正反两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实例。在人生的道路上,史浩、史弥远和史嵩之的一生经受了不少荣誉,也遇到了大大小小不少挫折,经历了各种磕磕碰碰。挫折是一种客观存在,又是一笔财富。世界上一切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只有挺住失败带来的苦难,才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只有品尝到挫折的苦涩,才能感受到成功的甘甜。史嵩之在人生的转折点遇到了劫难,中年就被罢相,只得告老还乡,但他苦中寻乐,挺住挫折给自己带来的打击,罢退后在家乡坚守十三年终获长寿。
明州史氏家族中有较多的长寿老人,说明家族可能存在着一定长寿的遗传因子。但是,也有各自原因形成的短寿人,除非正常的、不可预知的原因外,不少人与其心理素质失调有关,值得后人总结。有哲人说“人必先自爱,而后人爱之;人必先自助,而后人助之;人必先自信,而后人信之;人必先自尊,而后人尊之”。苦难并不能把人性完全泯灭,身处逆境也能承担风险。为了生存,人们要善于自我激励,培养积极心态,正面的评价越多,人的心态就越积极,就能促使长寿。所以,就要创建周围的美好环境、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构成良好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有人说:“如果成年人能保有婴儿的那份天真、单纯与宁静,那么就保有了生命的本质和做人的基础,有了这些,你就能远离烦恼和灾难,想不长寿都很难。”[10]
据新华社2010年10月18日电:“载至2010年8月1日,全国共推荐百岁寿星173名,其中男性寿星41名,占总数的23。7%,女性寿星132名,占总数的76。3%。分布在全国的6个省区、5个民族,最长寿的已达125岁。”有人指出,心态平和、凡事顺其自然;粗茶淡饭、生活俭朴;勤劳好动、终生劳作;子女孝顺、身边有一位孝亲敬老的人;居住地环境优良、水质气候特殊;有遗传因素、家族长寿等六个方面是中国寿星长寿的共性规律。史氏家族和南宋社会的实例也验证了这一规律的存在。
[1]杜维明:《演讲稿》,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未来》,2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2]胡焕庸:《中国人口地理》上册,127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3]张邦炜:《宋代婚姻家族史论》34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文载《北京青年报》,2009-06-10。
[5]龙遵叙:《食色绅言·男女绅言》,丛书集成初编。
[6]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
[7]《宋史·食货志下》
[8]赵翼:《陔余丛考》卷30。
[9]美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2010年9月22日。
[10]《沉思录启示·道德情操论心得》44页,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