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茶席闲画(第2页)
钱选好游山玩水、读书弹琴,还善吟诗作画,曾有诗曰其:“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他的《卢仝烹茶图》描绘的是卢仝得了好友谏议大夫孟简送来的新茶并当即品茶的情景。卢仝是唐代诗人,号玉川子,范阳人,虽家境贫穷却刻苦读书,并不愿入仕,以好茶誉世,与“茶圣”陆羽齐名,同时也被誉为“茶仙”。卢仝不仅有《茶谱》存世,一首《七碗茶歌》也脍炙人口。《七碗茶歌》被日本茶界所传颂,演变为他国茶道十分重要的方法论:“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钱选在《卢仝烹茶图》中以茶自况、借茶喻人,隔着画纸与卢仝遥望对饮,宣泄着一份英雄相惜之情。图中那头戴纱帽,身着长袍,悠闲席地而坐的正是卢仝。观其神态姿势,似在指点烹茶,侍者着红衣,手持扇,蹲在地上为茶炉扇风,另一侍者一旁伫立,似是送新茶前来的差役。
元钱选《卢仝烹茶图》(局部)
吴自牧的《梦粱录》中记载当时杭州百姓生活:“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已经成为当时家家户户不可缺少的必需品,饮茶则更为讲究了。像大文豪欧阳修、米芾、梅尧臣、蔡襄、苏东坡都留下了许多咏茶名篇、名句。如梅尧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讲的便是用紫砂陶壶烹茶。苏东坡《煎茶》诗云:“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这样用活水、江流深水煎茶,味道会更加清醇。1595年张源撰写的《茶录》对沏茶的程序有较为详尽的介绍:“探汤纯熟便取起,先注少许壶中,祛汤冷气,倾出,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过中失正……两壶后又用冷水汤涤,使壶凉洁,不则减茶香矣。”明代陈洪绶的《高隐图》表现了烹茶的情景。在画面左边一炉上烧着水,旁边一人席地而坐,持扇烹茶,石台上放置着茶盒、茶壶。文徵明的《品茶图》题诗曰:“碧山深处绝纤埃,面面轩窗对水开。谷雨乍过茶事好,鼎汤初沸有朋来。”末识:“嘉靖辛卯,山中茶事方盛,陆子传过访,遂汲泉煮而品之,真一段佳话也。”可知该画屋中品茶叙谈者当是文徵明、陆子傅二人。
明陈洪绶《高隐图》(局部)
明文徵明《品茶图》
(五)斗茶之乐
宋代将茶上升到了游戏层面,斗茶之风十分盛行。宋徽宗就是斗茶、分茶的高手,其所著《大观茶论》中载:“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且物之兴废固自有,然亦系平时之污隆。时时或遑遽,人怀劳悴,则向所谓常须而日用,犹且汲汲营求,惟恐不获,饮茶何暇议哉!世既累洽,人恬物熙,则常须而日用者,因而厌饫狼藉,而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竞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箧笥之精,争鉴裁之妙。虽否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清尚也。”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有了闲暇时间,才有品茶的生活兴致,才会将这一事做得文雅且有趣。
《文会图》(局部)
在中国绘画史上,以“斗茶”为题材的绘画作品数不胜数。虽名为“斗茶”,但每幅画中的人物都是积极乐观、谦虚礼让的,这种和谐的竞技场景,更展现了中国茶德的核心为一“和”字。在斗茶时有行茶令,即吟诗作赋皆需与茶有关。行茶令的首创者可以追溯到宋代词人李清照。传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贫居青州时,每得好书便共同校勘、重新整理。在一次品茗时,她突发奇想了一种与酒令相似的茶令,即互考书籍典故,一问一答,说中者便可饮茶以示庆贺。纳兰容若曾在《浣溪沙》一词中用过李清照行茶令的典故,曰:“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刘松年笔下的《茗园赌市图》和宋代佚名款《斗茶图》便是坊间斗茶最真实的写照。《茗园赌市图》描绘了市集之中茶人们斗茶的场景。此处“茗园”便是指饮茶的茶肆,而“赌市”就是指卖茶者们的斗茶之地,“赌”变成了品茶与推销自家茶的手段。细看此画作,画面左侧五人均携带茶具,他们品茶、点茶、评茶的姿态生动形象。右侧画有一卖茶的小摊,正售卖着上等茶叶,茶贩翘首望着斗茶的人群,十分急切地等待评判结果。右侧还有一对妇幼正回望斗茶者。这幅作品正是宋代街头茶市的真实写照。
南宋刘松年《茗园赌市图》
宋佚名《斗茶图》
《斗茶图》画面中,茶贩四人歇担路旁相互斗茶、夸夸其谈。每人都有一篮盛放汤瓶,下置茶炉,旁边再辅火炭、茶碗等,人物表情愉悦,这似乎又是一场无论胜负都饶有趣味的比试。他们或烹茶煮水,或品茶论道。细看其神情似是因茶香邂逅于此,无所谓斗茶的结果,而是意在高山流水遇知音。
“斗茶”成为画家们常常摹写的主题,在存世的作品中,构图也大多为四人或六人,相对而立、一决高下的场景。他们将茶升格为与着棋、书写、弹琴、赏画为一律的雅玩。如此一来,茶入诗、入画,入庙堂、入百姓家中,终开枝散叶,成为一种蔚为大观的风俗与文化。
(六)茶闲之趣
陈洪绶的《闲话宫事图》,画中仕女把卷,书生抚琴。两人相隔一长条石桌,上置单柄平底砂壶、茶盏、白水碗与红茶盒相映成趣,高花瓶中斜倚一支白梅,二人以石为凳,边饮茶边论。画面清新简洁,线条勾勒精到,设色高古,陈设简朴却又充满灵气,文人追求的幽静雅致之感跃然纸上。
李方膺的《梅兰图》前景置一竖高茶壶,后放一茶盏,茶盏后面是重色方盆栽兰花与白瓷高瓶插墨梅,画中植物与茶具层叠错落,茶香与花香淡雅幽香,视觉与嗅觉皆得之笔下。
李鱓的《壶梅图》上题:“峒山秋片,茶烹惠泉。贮砂壶中,色香乃胜。光福梅花开时,折得一枝,归吃两壶,尤觉眼耳鼻舌俱游清虚世界,非烟火人可梦见也!苍溪有此稿,李鱓少变其意。”画中蒲扇作底,上斜躺墨梅一支,枝干上压一茶壶,画中三物层叠堆放,形态各异,可窥当时饮茶赏梅之时的惬意之态,茶趣横生,梅香四溢,清雅幽静。
明陈洪绶《闲话宫事图》(局部)
清李方膺《梅兰图》
清李鱓《壶梅图》
清代文人雅客赏花集会时,茶是不可缺少之物。金鼎的《岁朝图》花品众多,画中一派斗艳之景,素色茶壶盛茶、素色花瓶插花,茶盏中置小果泡饮,花果风味十足,一派恬静悠闲。
清金鼎《岁朝图》
仇英的《玉洞仙源图》绘崇山峻岭中有白云缭绕其间,山脚下有一高士盘坐抚琴,三四个茶童忙着煮茶,画面意蕴悠长,仿佛有琴声摇曳,茶香飘扬。
严湛的《赏音图》无论人物、布景都精工细作,松树寓意长寿,图中两棵巨松树干倚斜交揖,树冠如盖,画面中心石块堆叠成案,一女子面对主人抚琴奏乐,主人夫妇分坐石案两侧,神情安详从容,主人一手持茶盏,似在赏乐又似在品茗。无论是听琴者,还是抚琴者,都陶醉于茶香漫漫、琴声悠扬的悠闲时光中。
周翰的《西园雅集图》表现的是北宋驸马府邸中的雅集活动。画中有松桧梧竹,小桥流水。文人雅士动静自然,书童侍女举止斯文,一烹茶童子蹲坐在地上,调试柴火,旁置一矮桌,上有茶盒、茶碗、研磨盅等烹茶用具。米芾为此图作记:“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如此。嗟乎!汹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岂易得此哉?”
丁云鹏的《煮茶图》右上方绘一株玉兰树,中有一假山。其下设榻,左置一竹炉,一文人安坐榻上静观煮茶,左手掐指似掐算。旁立一红衣老仆,手捧器具。前有石案,上设壶杯、盆景、书籍等。右下方另有一仆下蹲取水。整幅画看上去生动真实,背景的白玉兰和山石相映成趣。
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截取了聚会中一茶会场景。惠山连绵起伏,巨石错落,松荫遮天。一条小道通往林深之处,二泉亭坐落高树之间。左边一人正在备茶,茶桌置于草地之上,桌上摆放着茶具。一位文士拱手而立,似正招呼他人过来饮茶。摆茶小童循声观望,烹茶小童正蹲看炉火。右侧山径上,赏景散步的两人闻声回返。一小童已先行而下,在亭边回首等待。
明仇英《玉洞仙源图》(局部)
清严湛《赏音图》(局部)
明周翰《西园雅集图》(局部)
明丁云鹏《煮茶图》
明文徵明《惠山茶会图》
喻兰的《仕女清娱图册》表现的是富贵人家女子的生活。通过女子在室内品茗、吹箫、投壶、舞剑、自弈等行乐活动,说明了优越的生活环境,不仅保障她们衣食无忧,亦为她们提供了种种休闲活动。此幅作品展示的是女子与童子在房中投壶的情景,女子手边放着碧玉茶壶与白瓷茶盏,可见茶文化已经深入家庭生活中,随处可见。
清喻兰《仕女清娱图册》(八幅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