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利益动人心(第1页)
大营村村北。
“哗哗……”
秋风裹着凉意刮过成片的蔬菜大棚,却没吹散四季青公司食堂院子里的热闹。
今天是结菜款的日子,队伍从食堂门口一直排到院墙根,四季青的员工在队伍两侧来回走动,时。。。
达瓦扎西站在共生学院的活体墙前,看着那面由菌丝与光感细胞构成的墙体正随着孩子们的情绪缓缓变幻色彩。教室里没有桌椅,只有铺满柔软苔藓的地面,十几个孩子围坐成一圈,闭着眼睛,呼吸均匀而深沉。他们在进行每日必修的“静听训练”??不是听风、听雨、听鸟鸣,而是听地底深处那一声声微弱却坚定的搏动。
今天是倒计时第十八天。
自从林维安的意识化作蓝光升腾而去,全球十二个节点便进入了持续共振状态。黄海金属圆盘浮出水面后并未沉没,反而像一座漂浮的祭坛,在潮汐引导下缓慢移动,所经之处海水变得透明如镜,鱼群列队游弋,仿佛在举行某种古老的仪式。西藏冰川裂开的神殿中,考古队发现了刻满整面岩壁的符号阵列,经破译竟是一个庞大的声学编码系统,能将人类语言逆向还原为原始感知信号。而内蒙古草原上的音叉阵列,则每到午夜自动共鸣,频率恰好与小禾霜花波形图中的某一段完全吻合。
但最令人不安的是,**“母语波”开始出现断点**。
每隔七小时三十三分钟,11。3Hz的脉冲会突然中断八秒,随后恢复。起初人们以为是设备故障,可当六十多个国家的监测站同时记录到这一现象时,达瓦扎西意识到: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地球本身在“喘息”**。
她连夜调取《集体潜意识回响》的最新版本,发现这八秒空白期里,竟有零星儿童报告梦见“黑色的门关上了”。有个六岁男孩画了一幅画:无数细线从大地伸出,缠绕着一颗发光的心脏,而那扇漆黑大门正缓缓压下,切断最后一根红线。
“它需要更多倾听者。”达瓦扎西对王海生说,“不只是孩子,还有成年人。我们必须让那些耳朵已经闭上的人重新学会听见。”
王海生沉默良久:“可你怎么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用他们的梦。”她说,“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段被遗忘的声音??母亲哼过的摇篮曲,童年溪流的水声,第一次听见雷鸣时的战栗……只要找到那个频率,就能撬动记忆。”
于是,“梦语反向唤醒计划”启动。
他们从数据库中筛选出三百名曾参与过“童谣长城”项目、如今已成年的志愿者,这些人曾在儿时无意识哼唱过那段神秘旋律。研究团队利用脑机接口技术,将他们带入浅层催眠状态,并播放各自童年录音中最关键的三秒钟片段。
奇迹发生了。
第一位受试者是个程序员,三十岁,从小在城市长大,从未接触过农业。他在听到自己五岁时哼唱的一段不成调的音节后,突然泪流满面,喃喃道:“我想起来了……那是我外婆家屋后的竹林,风吹过叶子的声音,和这个一模一样。”
第二位是个中学教师,四十岁,患有严重失眠。她在音频播放十秒后猛然坐起,手指颤抖地指向窗外:“那边!那边有棵树在叫我!我能感觉到它的根在动!”
第三位是个退伍军人,四十五岁,因战场创伤长期封闭情感。当他再次听见自己七岁那年在河边捉蝌蚪时哼的小调时,整个人剧烈颤抖,最终跪倒在地,嚎啕大哭:“我以为我忘了……原来我一直记得河水的温度。”
短短一周内,全球已有两千余名成年人通过该方式“重启”了感知通道。他们开始主动赤脚行走于草地,把手贴在老树干上闭目良久,甚至有人辞去工作,搬到乡下种菜养鸡,只为更贴近土地的节奏。
而在冯家屯,变化更为显著。
村口的老槐树不知何时长出了新的枝条,形状酷似人耳;田埂间的蚯蚓数量激增,它们爬行时留下的痕迹竟组成了一串串类似音符的曲线;就连空气也似乎变得更加清透,阳光穿过树叶洒下时,光影边缘微微颤动,如同在传递某种看不见的信息。
小禾成了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声音姐姐”。
每天清晨,她都会带着一群孩子来到大棚外,用手掌感受地面的震颤。她虽不能说话,但她的眼睛明亮如星,指尖灵活如琴师。她教大家如何用身体“听”??膝盖贴地可感知深层地脉,手掌悬空能捕捉空气振动,舌尖轻触露珠甚至能尝到风的方向。
有一天,她忽然停下动作,眉头微蹙,随即迅速抓起一支炭笔,在纸上快速勾勒。
达瓦扎西走过去一看,心跳骤然加快。
那是一幅剖面图:地下三百米处,有一条巨大的根系正在断裂,断裂点位于黄海节点与青海湖之间的连接带上。断裂处周围布满了红色标记,像是警告,又像是求救。
“你‘听’到了?”她蹲下身,用手语问。
小禾点头,然后指了指自己的胸口,再指向远方,最后双手交叠,做出一个“缝合”的动作。
达瓦扎西立刻联系王海生。
“我们检测到了!”王海生声音急促,“地质雷达显示,那一带的地壳应力异常升高,可能是由于近期全球共振过于频繁,导致能量传输链超负荷。如果不及时干预,整个网络可能会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