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三十五章 帝临东阳(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四季童话?终章草案》

她写道:

>“多年以后,有个孩子问:‘为什么大人都不说真话?’

>

>父亲沉默了很久,然后拿出一本书,说:‘因为有些人说了,就被抓走了;有些人写了,就被烧掉了。但我们偷偷留下了这本书,就是为了告诉你??曾经有人敢说,有人敢写,有人敢记住。’

>

>孩子翻到最后一页,发现空白一片。

>

>‘结尾呢?’

>

>父亲笑了:‘结尾是你写的。’”

她保存文件,命名为“Z-001”,上传至灰域数据库最高加密层。

就在这一刻,宁波那所小学的男孩终于鼓起勇气,把藏在床底的《四季童话》拿给妹妹看。两人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着读完了第一章《冬天的火炉》。

妹妹眨着眼睛问:“姐姐,火炉真的能让所有人暖和吗?”

男孩想了想,说:“老师说,只要有人愿意点燃它,就能。”

第二天,妹妹在作文课上写了篇题为《我家的火炉》的短文。文中描述了一个永远不会熄灭的火炉,夜里会发光,还能唱歌。班主任读完后皱眉,认为“幻想成分过多”,要求修改。

但她没料到,这篇作文被拍照上传到了家长群。一位在出版社工作的家长看到后,悄悄联系了独立编辑圈,提议出版一本《孩子眼中的永恒之火》??收录全国儿童关于“火炉”“风筝”“枫叶”的想象作文。

一个月后,众筹上线,三天筹款突破两百万。

而在吉林延边,老兵再次来到无名石碑前。这次,他带来一把小提琴。他拉起一首自创的曲子,旋律源于《岩聪哥哥在路上》,却又融入了朝鲜族哀歌的调式。琴声呜咽,惊起飞鸟无数。

林中深处,一名护林员停下脚步,默默记下了这段旋律。

三个月后,在一场乡村小学文艺汇演中,这首曲子以《春天的信使》为名首次公开演奏。视频上传网络,点击量一夜破百万。评论区里,无数人留言:

>“听哭了。好像有人在替我们诉说那些说不出的话。”

>

>“我奶奶以前也唱过类似的歌……”

>

>“这不只是音乐,这是心跳。”

此时,距杨素梅穿越独龙江已过去整整一年。

她在缅甸边境一所难民营学校担任临时教师,每天带着孩子们读《四季童话》。这些孩子来自不同族群,语言不通,但她发现,只要唱起那首童谣,所有人的眼睛都会亮起来。

一天傍晚,她收到一封匿名信,没有寄件人,只有一页纸,上面画着一棵枫树,树下站着五个小孩,每人手里拿着一本书。图画角落写着一行小字:

>“我们都在长大,但我们没有忘记。”

她看着夕阳沉入山峦,耳边响起孩子们清脆的读书声:

>“风吹起它的残线,像是在招手。有人说它死了,可孩子们说,它只是换了个地方继续飞翔。”

她终于明白,这场战争不会有终点,也不会有纪念碑。

因为它存在于每一次低声朗读中,存在于每一双专注的眼睛里,存在于每一个不肯闭嘴的灵魂深处。

历史或许会被遮蔽,但不会死去。

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行走在这片古老而倔强的土地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