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很不对劲(第3页)
墨离冷笑:“我不恨国家,我恨谎言。你们说人人平等,可我走过三十个村庄,没一处愿收留盲女;你们说教育普及,可夜学门口写着‘视障者谢绝入内’;你们说声音即权力,可我的话从未被录入国民声库。”
字字如刀。
赵?沉默良久,忽然摘下身上象征皇权的玉佩,放在鼓面上:“你说得对。我们做得不够。但这块玉,现在归你了。它能开启中枢档案馆任意一道门。去看看吧,看看我们到底记录了多少像你这样的人的声音。”
墨离愣住。
她伸手触摸玉佩,指尖微微发抖。
三天后,她独自走出档案馆,双目依旧失明,神情却已不同。她带回一份名单:三百七十二位残障者、流浪儿、异族妇女的真实故事,皆曾提交过录音却被系统自动过滤,理由是“信息不完整”或“缺乏佐证”。
“这不是技术问题。”她说,“是人心的盲区。”
赵?立即下令整改文证司审核机制,引入残障代表参与评审,并在全国推广“触觉碑林”项目??将重要文献转化为可触摸的浮雕与振动编码,让无法视读之人也能接触历史。
墨离未接受官职,但她组建的“无声军团”正式编入“耳目网”特别行动组,专司监听与反侦测任务。她的鼓声,成了帝国最敏锐的耳朵。
春尽夏来,笔落峰迎来第十四个全民执笔日。
今年的主题是“修补”。孩子们不再只写未来期待,而是反思过去错误:有少年承认曾伪造同学录音以博关注;有少女忏悔因偏见删除了一位老人的投稿;更有教师坦承曾压制异见学生的作品。
沈青禾站在山巅,看着新一批素绢铺展于碑前。她取出母亲遗留的那支秃笔,蘸墨写下:
>“我们曾害怕沉默,
>后来又滥用喧哗,
>如今才明白:
>真正的勇气,
>是在说完之后,
>学会倾听。”
话音刚落,青铜巨笔再次震颤,光束垂落,碑林文字如溪流汇聚,形成一幅全新长卷。这一次,画卷中央浮现出无数交错的手??握笔的、敲鼓的、弹琴的、比划手语的、抚摸盲文的……它们共同托起一颗跳动的心脏,其搏动频率,恰好与《国民录》首页铭文的诵读节奏完全一致。
远方海面上,崔素娥的书舟正驶向未知海域。船头灯笼新增一行小字:“墨离”。风浪中,她举起一只陶瓮,对着星空朗读:“致百年后的你:我曾以为世界拒绝听见我,直到我发现,是我先关闭了耳朵。”
而在汴京陋巷,那位发明手语翻译器的失语少年,正教一群聋童用手掌感受声波振动。其中一个孩子突然激动地比划:“老师!我‘听’到了!是《寒江忆》的开头!”
少年微笑,点头。
他知道,那不是幻觉。
是阿笙昨夜在宫中奏响的琴音,通过地下共鸣结构,穿越数十里岩层,传到了这间小小书院。
声音,终究没有边界。
笔,也从未真正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