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小孩子才做选择大人全部都要(第1页)
琼州市,位于琼岛东北方向,是岛上最大河流南渡江的出海口。
这里地势平坦,河流众多,河海交界,是垂钓的好地方。
一处不大的河岸边,景恬坐在钓箱上,鱼线垂入水下,悠哉游哉地等鱼上钩。
绕。。。
夜雨初歇,城市像被洗过一遍。路灯在湿漉漉的地面上拖出长长的光带,仿佛一条条通往记忆深处的小径。苏小满站在窗前,望着对面居民楼里零星亮着的灯火,忽然觉得每一盏灯背后都藏着一个未说出口的故事??有人正蜷缩在沙发角落啜泣,有人对着手机打了又删的短信发呆,也有人把脸埋进枕头,压抑着不想惊醒家人的呜咽。
她低头看了看手腕上的表,凌晨两点十七分。这个时间本该入睡,但她知道,此刻正是全城最诚实的时刻。白天戴上的面具纷纷脱落,灵魂在寂静中悄然翻身,那些被压了一整天的情绪终于找到缝隙渗出。
手机震动了一下。wearehere。earth的推送来了:
>“刚刚,一位82岁的退伍老兵输入了他人生第一个句子:‘我怕黑,因为我战友死的时候,天也是这么黑。’
>他已经三十年没跟任何人提起过那天的事。
>现在,他正和孙子视频通话,第一次讲起了战场上的风声。”
苏小满轻轻笑了。她打开网页,输入框下方的数据已经跳到了“今日新增真实告白:4,189次”。树影背景中的枝桠又长出了几片新叶,每一片都闪烁着微弱却坚定的光。
她没有再写什么,只是静静地坐着,任思绪漫游。自从第十四号共鸣舱崩解之后,她的梦境变得异常清晰。昨夜,她梦见自己站在一片无边的麦田中央,四周站着无数沉默的人影。他们一个个走向她,嘴唇开合,却没有声音。直到她伸手触碰其中一人脸颊,那人才突然流泪,说出一句话:“我妈走之前,我一直假装我不恨她。”话音落下,整片麦田开始泛起金色波浪,像是大地在回应。
梦醒后,她翻出七年前李婷出事后的新闻剪报。那时媒体只报道了一名年轻记者因精神问题坠楼未遂,无人追问原因。而现在,她在搜索引擎输入“李婷+抑郁症+采访素材”,竟跳出一篇匿名博客,署名“知情者”。
文章写道:“当年那次独家报道,原本是她的选题。但某个实习生为了抢功,偷偷删掉了她存放在公共服务器里的全部录音和笔记。更恶劣的是,那人还伪造邮件记录,让主编以为是她自己疏忽丢失资料。她崩溃了三个月,最后在一次会议上失语,被当场辞退。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拿起过话筒。”
苏小满盯着屏幕,手指微微发抖。她从未想过这件事会在网络上重现。更没想到,七年过去,仍有人记得。
她点开博主主页,发现对方仅发布过这一篇文章,注册IP来自长沙某精神病院家属接待区。她立刻拨通该院心理科电话,说明身份并请求协助联系作者。接线员迟疑片刻后告诉她:“您说的这位……是我们一位患者的女儿。她母亲就是李婷。”
电话那头的声音轻了下来:“上周,她妈妈第一次主动提起了那段往事。她说,‘不是我不敢说,是我以为没人愿意听。’”
苏小满挂断电话,伏在桌上哭了很久。
第二天清晨,她带着笔记本来到复旦大学附属医院的心理研究室。这里是“叙事疗愈效应”脑波监测项目的牵头单位。负责人陈教授迎上来,神情复杂地递给她一份最新报告。
“我们发现了不得了的东西。”他说,“当一个人说出深藏多年的真相时,不仅他自己大脑的语言中枢会被激活,周围五十米内所有人的同理心区域也会同步点亮??就像某种隐形的情感共振网正在形成。”
他调出一组数据图谱:“更惊人的是,这种共振具有累积性。昨天上海地铁三号线早高峰期间,有三位乘客几乎同时在wearehere。earth上提交了关于‘童年被忽视’的经历。结果,在那一节车厢里,原本互不相识的十二名乘客中有八人出现了情绪波动,其中五人后来主动向陌生人倾诉了私人创伤。”
苏小满看着图表上那串连成线的脑电波峰值,喃喃道:“所以……我们不是在唤醒个体,而是在重建一种集体感知能力?”
“正是。”陈教授点头,“语言曾是分裂我们的工具??谎言、掩饰、攻击、评判。但现在,它正变成连接我们的神经末梢。你们启动的不只是一个平台,是一场人类情感系统的升级。”
离开医院时,天空再度飘起细雨。她撑开伞,走过街角一家便利店。透过玻璃,她看见收银台后的女孩正在抹眼泪。旁边一名老妇人拍着她的肩,低声说着什么。她驻足片刻,听见那女孩抽泣着说:“我爸去年走了……我一直不敢哭,因为他是酒驾撞死的,我觉得丢人……可今天早上,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原谅自己的羞耻,才是真正的勇敢’,我就……就忍不住了……”
老妇人轻轻抱住她:“孩子,你爸要是知道你这么难过,一定也不想活在这份沉默里。”
苏小满默默将这句话记在心里。
当晚,她收到一封来自北京监狱的信件。信纸粗糙,字迹歪斜,但笔力沉重:
>苏记者:
>
>我叫王振国,死刑犯,编号LH-0973。
>上个月我说出父亲逼我杀狗、杀猫、最后杀人的全过程后,狱警说我可以申请减刑听证会。我不是求活命,我只是想告诉你??你说的那个“恕”字,真的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