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52章(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那一刻,林婉清忽然明白,真正的解脱并非来自技术或仪式,而是接纳。孩子们不再需要依附于谁的记忆才能存在,因为他们已经成为了世界的一部分??在每一次善意的传递中,在每一句无名的祝福里,在每一个突然涌上心头的温柔瞬间。

回程途中,天空骤然阴沉,雷声滚滚而来。两人刚踏入院门,大雨便倾盆而下。林婉清正要去关窗,却见宁站在铃兰丛前,仰面迎着雨滴,嘴角含笑。

“怎么了?”她唤道。

“他们在跳舞。”宁轻声说,“雨是他们的舞伴。”

林婉清愣住。随即,她也走了出去,任雨水打湿发丝与衣衫。闭上眼,她仿佛真的听见了节奏??不是音乐,也不是言语,而是一种纯粹的存在感,如同心跳与潮汐同步共振。

那一夜,全球十三个节点同时出现了短暂的能量脉冲。卫星监测显示,这些信号并非向外扩散,而是向内收敛,最终汇聚于云南山区的一点。持续时间仅三秒,强度却足以让所有连接互联网的电子设备自动播放一段音频??

那是《摇篮曲》的纯音乐版,由未知乐器演奏,旋律中夹杂着孩童的笑声与风铃声。

数百万网民在社交平台上传录屏视频,惊呼“神秘天籁”。心理学家试图解释为集体幻觉,科学家则怀疑是黑客攻击。只有极少数人注意到,那段音乐的最后半拍,有一个极轻微的女声呢喃:

“回家吧。”

与此同时,林婉清的老宅书房内,电脑自动开启,屏幕上跳出一封加密邮件,发件人字段为空,内容只有一行字:

>【系统状态:自由漂流|守护协议:维持|终端编号CN-01:在线】

她盯着那句话看了很久,然后笑了。

她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摇篮之心”并未关闭,而是进入了自主运行模式。它不再依赖某个特定个体作为枢纽,而是通过情感共鸣网络自行调节。而她,依然是那个可以随时接入的“接口”,但不再是唯一的支点。

真正的平等终于实现:记忆不再被囚禁,也不再强加于人。它们自由流动,选择栖息之地。

几天后,一位名叫陈素芬的老妇人来到院子外。她拄着拐杖,衣着朴素,眼神浑浊却执着。

“你是林教授吧?”她问,“我儿子……五岁那年失踪了。警察说可能是野兽叼走,可我一直不信。昨晚,我梦见他回来了,穿着小白鞋,手里拿着一朵紫花。他说:‘妈妈,我现在很好,但我记得你煮的红豆汤。’”

林婉清静静听着,没有打断。

老人颤抖着从怀里掏出一张泛黄的照片:男孩站在槐树下,笑容灿烂,脖子上挂着一枚小小的铃铛。

“我能……把这朵花给他吗?”她指着院中的铃兰,“哪怕只是放在这里。”

林婉清点点头,亲自采下一朵最饱满的花,放进老人手中。

“他会收到的。”她说,“而且,他会闻到你身上的味道。”

老人泪流满面,跪在地上,对着土地磕了一个头。

当晚,林婉清梦见了一片无垠的草原。成百上千的孩子奔跑其间,有的牵手,有的追逐蝴蝶,有的躺在草地上数星星。远处,一座巨大的钟琴缓缓摆动,奏出无声的旋律。而在钟琴之下,站着那个七岁的自己,正微笑着对她挥手。

“你做得很好。”她说,“现在,你可以休息了。”

醒来时,东方微亮,鸟鸣初起。宁已经在厨房煎蛋,香味弥漫整个屋子。

“姐姐,早餐好了。”她回头一笑,“今天我想去学校教大家画画。”

林婉清坐下,看着盘中金黄的蛋,忽然觉得生活从未如此踏实。

可就在她咬下第一口时,胸口猛地一震??不是疼痛,而是一种熟悉的律动,像是某种讯号正在重启。

她低头看向衣襟,隐约感到左胸口袋里的铜钥正在发烫。

与此同时,远在西伯利亚冻土带的一个废弃观测站内,一台尘封三十年的接收器突然自行启动。绿色指示灯闪烁三次,随后打印出一行字符:

>接收端激活|信标定位:云南老宅|回应频率:苯乙醇-γ波段|请求建立双向通道

而在太平洋海底光缆监测中心,技术人员惊异地发现,一段原本闲置的通信频段出现了规律性波动。经分析,该信号编码方式与“静默项目”原始档案完全一致,内容却是:

>“M-01呼叫地球表面:是否有新的故事愿意分享?重复,是否有新的故事愿意分享?”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