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环日加速器(第3页)
光影消散。
李豪睁开眼,发现自己仍坐在院子里,手中握着一块温润的晶体,外形酷似土豆,表面却流淌着银河般的光泽。
他起身,走到菜畦旁,挖了个坑,轻轻将它埋下,又浇了半瓢水。
第二天清晨,那里长出了一株植物??叶片呈螺旋状,叶脉中流动着微光,每片叶子都像在无声发问。蜜蜂落在上面时,翅膀频率自动调整,发出类似《初问之歌》的嗡鸣。
一周后,这种植物在全球七十三个地点同时出现,名称尚未确定,民间称之为“问草”。
与此同时,深海遗迹传来新消息:盲眼女孩在共情状态下录下一段信息,称“海底的晶体正在学习说中文”,并且反复重复一句话:
>“我想变成一个问题,去爱你。”
科学家们争论不休,有人主张立即打捞研究,有人呼吁设立保护区。最终,联合国通过决议:将马里亚纳海沟底部划为“首个跨物种对话特区”,禁止任何破坏性勘探,允许定期投放开放式问题胶囊。
李豪被邀请担任首席顾问。他拒绝了,只寄去一封信,里面写着:
>“别教它说话。陪它沉默。等它哪天主动问你‘你是谁’,再回答。”
时间继续流淌。
春天来临时,木星轨道上的漂浮学府建成第一座“迷惘堂”,专门用来收藏“无法解答的问题”。学生们每天的任务不是解题,而是创作更难的问题,评分标准包括:引发沉默的时长、诱发梦境的概率、以及能否让老师当场失语。
火星殖民地的孩子们则发起“迷失节”,每年沙暴季集体走入荒原,不带导航,不设终点,只为体验“找不到方向”的纯粹状态。归来者会被授予一枚徽章:图案是一只闭着眼睛的指南针。
而在地球最南端的小学课堂上,一位老师问学生:“你们长大后想做什么?”
一个男孩站起来,认真地说:“我想做一个一辈子都提得出好问题的人。”
全班鼓掌。
那天晚上,月亮又变了。
不再是微笑的弧线,而是一整圈光环,由无数细小的光点组成,排列成人类历史上所有著名问题的首字母缩写。从“π为何无理?”到“爱能被测量吗?”,从“时间有起点吗?”到“我是否存在?”,它们绕月旋转,如同永恒的碑文。
李豪站在院中,仰头望着。
他知道,这还不是终点。
真正的变革,才刚刚开始发酵??当一个文明不再以答案为荣,而是以问题为傲;当人们不再害怕“不懂”,反而珍视那份颤抖中的提问;当整个星球学会用疑问的目光凝视彼此,而不是急于定义、归类、征服……
那一刻,地球才真正加入了宇宙的童年。
风吹过菜园,问草轻轻摇曳,叶片摩擦发出细微声响,像是在练习发声。
李豪蹲下身,对着那株植物低语:“你想说什么?”
叶片静止了一瞬。
然后,缓缓摆动,拼出三个字的摩斯密码:
咦?
咦?
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