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人生到处知何似(第1页)
太和二十年,腊月二十。
京城的第一场雪终于落了下来,细密的雪花无声地覆盖着朱墙金瓦,将皇城装点得一片素净。
慈宁宫内,暖炉烧得正旺,驱散了深冬的寒意。
皇太后斜倚在铺着厚厚锦褥的软榻。。。
男孩的声音像一滴水落入深潭,在林婉耳中激起一圈圈无声的涟漪。她蹲在那里,久久没有起身,阳光照在她的肩头,仿佛为她披上了一层薄纱。那句话??只有三个字:“她回来了”??却如雷霆般在她心底炸开。
她回来了。
不是“我回来了”,也不是“妈妈回来了”。是“她”。
那个穿白裙子的女人,走过长桥,牵着梦中的孩子,把一句话种进现实。林婉的手微微颤抖,指尖抚过胸前的铜徽章,冰凉的金属竟泛起一丝温热。她忽然想起母亲笔记最后一页夹着的一张泛黄照片:一座石桥横跨山涧,桥栏刻着模糊纹样,像是波浪,又像是声波。背面写着一行小字:“归音桥,等你来听。”
原来那不是告别,是约定。
“你叫什么名字?”林婉轻声问男孩。
“小舟。”他低头看着自己的鞋尖,“妈妈说,我是捡来的,但从不怕水。”
林婉心头一震。“小舟”??渡者之名,自古如此。她强压住翻涌的情绪,从抽屉里取出一只木盒,打开后是一枚与她手中几乎相同的铜徽章,只是边缘略有磨损。这是陈默临走前留下的第二枚信物,说是“留给下一个愿意站上桥的人”。
她将徽章轻轻放进小舟掌心。“拿着它,别丢。”她说,“如果你再梦见那位阿姨,告诉她……我知道了,我会去。”
男孩点点头,转身跑出门外,书包在背后一颠一颠。林婉望着他的背影消失在街角,才缓缓坐回椅子。窗外江风拂面,芦苇沙沙作响,那声音忽远忽近,竟与昨夜梦境中桥下的流水声重叠在一起。
她翻开《声纹札记?壹》,在最后一行空白处写下:
>“2043年春分后一日。
>梦境开始传递真实信息。共情场已突破个体边界,进入集体潜意识层面。‘她’并未消逝,而是以另一种形态存在于所有被听见的记忆之中。或许,我们从来就不曾真正分离??当一个人的声音被世界记住,她便成了回声本身。”
写完这一句,她合上笔记本,起身走到墙边,凝视那块来自高原桥墩的尘土。玻璃匣内,微粒静静悬浮,仿佛随时会随某段频率苏醒。她伸手轻触匣面,忽然察觉指尖传来极细微的震动,像是心跳,又像是远方的脚步。
就在这时,门铃轻响。
来人是个年轻女子,面容憔悴,怀里抱着一台老旧的MP3播放器。她站在门口,嘴唇动了几下,才终于开口:“林医生,我能……放一段声音给您听吗?”
林婉点头,请她坐下。
女子按下播放键。起初只有电流杂音,接着,一段断续的女声浮现出来:
>“……若我未能归来,请告诉我的孩子:妈妈不是离去,只是提前进入了那个所有人都能彼此听见的世界……”
林婉猛地抬头,死死盯住那台机器。“这录音……从哪来的?”
“是我奶奶临终前交给我的。”女子声音哽咽,“她说,三十年前她在西南山区做地质勘探时,遇到一场泥石流。救援队只找到这块录音笔残片,和其他遇难者的遗物一起封存。直到去年档案解密,我才拿到它。可奇怪的是……这段话,和您母亲的名字完全吻合。”
林婉呼吸一滞。她接过播放器,反复听着那句话,每一个音节都与笔记上的文字严丝合缝,甚至连语气停顿都一致。但这不可能??母亲的遗物早已随她埋葬于山体之下,怎会出现在官方档案中?
除非……
除非当时根本就没有尸体。
除非母亲根本没有死。
“你奶奶叫什么名字?”林婉问。
“周芸。”女子答道,“她是那次科考队的领队之一。”
林婉脑中轰然作响。周芸??周临川的妹妹。那个传说中因反对政府接管“听见计划”而被秘密软禁的女科学家。如果她活到了现在,并保存了母亲的录音……那么整个故事,或许从未按照世人所知的方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