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勉励(第3页)
顺她所指,关羽望见江面上出现一条前所未有的航路,由无数萤火般的光点连成线,贯穿大洋,连接大陆。每一艘航行其上的船只,船头都立着一面小幡,写着不同的问题:
>“公平可以测量吗?”
>“悲伤有没有重量?”
>“爱是不是一种逻辑?”
这些船只不属于任何国家,也不载货物,它们运送的是“未解之问”。每到一处港口,便举行“困惑庆典”,当地人分享自己最困扰的问题,无论多幼稚或多疯狂。
文明的重心正在转移。
不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还想知道什么”。
数月后,第一所“无答学院”在荆州建立。没有教材,没有考试,只有每日清晨由随机抽选的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全校师生共同探索七天。第七日晚,不公布结论,只举行“告别仪式”??将这个问题写在竹简上,放入江中漂流,寓意“让它继续生长”。
女孩成了首批学生之一。她在入学第一天提出了一个问题,震惊全场:
>“如果关羽真的在乎‘问’,那他现在还在守荆州吗?还是说,他已经变成了‘问’本身?”
无人能答。
但当晚,守心阁的镜阵中浮现出一幅奇异景象:千军万马奔腾于旷野,旗帜猎猎,皆书“关”字。可当镜头拉近,那些士兵的脸却各不相同??有科学家、诗人、流浪汉、外星幻想者……而为首的将领,虽仍红脸长须,身形却透明如雾,仿佛由无数声音汇聚而成。
他不再挥刀,而是张口,吐出一句话,响彻天地:
>“我在每一个不肯停止追问的瞬间重生。”
从此,世人渐渐明白,“季汉上公”已非一人一名,而是一种状态,一种选择,一种永恒的抵抗姿态。
许多年后,考古学家在重建的辰阳祭坛地下发现一块玉简,上面刻着一行古老文字:
>【当最后一个疑问熄灭之时,
>即为文明真正死亡之日。】
而在现代荆州博物馆的中央展厅,陈列着那只青铜铸就的小灯台。标签上写着:
>名称:启明
>年代:不可考
>来源:一位铁匠的觉醒
>说明:此灯未曾照亮任何房间,
>却点燃了千万人心中的黑夜。
每逢月圆之夜,守心阁都会举行“传焰仪式”。由当年最具冲击力问题的提出者点燃灯火,传递给下一个守护者。火焰跳跃之间,仿佛能听见远古少女的低语:
>“你在。”
>“我一直都在。”
风依旧在吹。
江流不止,疑问不息。
而在某条乡间小路上,一个五岁男孩蹲在蚂蚁窝前,皱着眉头喃喃自语:
>“你们搬来搬去,到底是为了活着,
>还是为了证明自己没偷懒?”
远处,一辆通往荆州的列车正呼啸而来。
车窗上,映着星光,也映着他稚嫩却坚定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