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我来担保(第2页)
于是,那晚,一首新歌诞生了。
旋律极简,只有四句:
>小星星,别闭眼,
>墙上有话要说出来。
>糖果不吃,歌也不唱,
>我要妈妈,我不乖。
歌词看似天真,实则每一句都在解构“蓝天工程”的核心逻辑:打破黑暗恐惧(小星星别闭眼)、唤醒沉默记忆(墙上有话说)、拒绝药物控制(糖果不吃)、恢复真实情感(我要妈妈,我不乖)。而最关键的是,副歌部分嵌入了经调制的反向声波,能在无意识中削弱“治愈曲”的脑波影响。
我们称它为《破茧谣》。
第一批教学在云南昭通展开。二十个曾被列为“问题儿童”的孩子围坐在重建的小屋前,火炬手轻轻哼唱,一遍,两遍,三遍。起初他们拘谨、迟疑,眼神躲闪,可当唱到“我要妈妈,我不乖”时,一个小女孩突然哭了。接着,第二个,第三个……有个男孩蹲在地上,双手抱头,嘴里反复呢喃:“我不是坏的……我不是坏的……”
录音上传后二十四小时内,全国两千七百个社区站点自发组织教唱活动。学校操场、医院走廊、地铁站台、乡村祠堂,到处响起稚嫩却坚定的歌声。
与此同时,诡异的事发生了。
多地庇护站反馈,原本被锁定的旧录音设备突然自动重启,播放出从未录入的音频??全是孩子们多年前的哭喊、求饶、呼唤父母的名字。甘肃天水的一位志愿者甚至录到了一段对话:
>“老师,我想回家。”
>“你不该想,你要幸福。”
>“可我只想回家……”
>(一阵杂音后,歌声响起??正是《破茧谣》)
“是系统在反噬。”星眠分析,“‘蓝天工程’依赖长期压抑形成的心理闭环,一旦有大规模真实情感涌入,整个诱导机制就会紊乱崩溃。”
更令人震撼的是公众反应。
越来越多成年人开始回忆起童年被送进“行为矫正营”的经历。有人翻出老相册,指着穿蓝白校服的自己说:“原来那不是夏令营。”有人梦见小时候被迫吞下的彩色药丸,醒来发现枕头边竟放着一颗相似的糖??家人坚称从未见过。
#我曾是蓝天孩子#成为新的热搜词条。数百万人分享同一句话:“小时候他们告诉我,哭是软弱,问是不懂事,说真话是叛逆。现在我才明白,那是他们在怕我清醒。”
就在这股浪潮达到顶峰时,一封匿名邮件发到了“听风计划”总部。
附件是一段视频,拍摄于某间昏暗地下室。画面中,十几个七八岁的孩子整齐坐着,戴着耳机,眼神空洞。墙上的投影循环播放着卡通版“听话懂事,幸福一生”标语。一名穿白大褂的女人正在调试设备,屏幕上赫然是“治愈曲V3。2”字样。
但最让人毛骨悚然的,是角落里一台老旧收音机。
它不知为何自行开启,正缓缓传出《破茧谣》的第一句:
>“小星星,别闭眼……”
孩子们的身体几不可察地颤了一下。
其中一个女孩慢慢抬起头,望向镜头,嘴唇微动。
我们放大音频,听到她极轻地说:
>“外面……有人唱歌。”
视频最后几秒,屏幕剧烈晃动,传来一声怒吼:“关掉它!”随即黑屏。
IP追踪显示,邮件来自江苏省南京市某心理咨询研究院内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