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两两对比高下立判(第2页)
杨荣一一应下,眼中满是斗志。
他不认为这些胥吏是自己的对手。
开玩笑,自己这是读圣贤书出来的,这些胥吏拿什么跟自己比?
不过,他也知道这场镇江府与常州府的较量,绝非简单的治理比拼,而是科举文官集团与新政支持者的阵地之爭。
他必须贏,不仅为了自己的仕途,更为了天下千万寒窗苦读的士子,守住学而优则仕的希望。
而对於徐牧来说,他也必须要贏。
变革,从来都是新旧利益群体的斗爭。
是抢蛋糕。
自己需要快速的培养出一批既得利益群体才行。
待杨荣离去后,张紞回头看向眾人,语气凝重地对眾人道:“杨荣这一去,便是咱们的“前锋。往后一年,需多盯著镇江府的动向,若有任何差池,定要及时补救—绝不能让胥吏出身的人,在这场比试中占了上风!”
眾人齐声应道:“定不负所托!”
应天城外的驛馆內,烛火通明,六十余位身著素色长衫的汉子围坐一堂,气氛却是热烈到了极点。
这些人便是徐牧从靖难后勤队伍中选出的胥吏。
为首的王强曾在北平负责粮草调度,也算是徐牧之前的左右手了,如今被举荐为常州府知府。
李江、周刚等人也是出身小吏,被徐牧提拔到了跟前,靖难期间或奔走筹措粮款,或协调地方物资,皆是熟悉实务的能吏,此次將分任常州府下辖各县的知县、主簿、县丞。
徐牧端坐主位,目光扫过眾人,见他们虽面带侷促,眼中却满是期待。
他们是小吏,能做官么?
徐牧的回答是能!
而且,太能了!
他温和开口:“今日请诸位来,是要与大家商议常州府治理之事。”
顿了顿,他继续道:“诸位皆是跟著陛下靖难的功臣,从前在后方筹粮、调物资,为大军破敌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陛下给了机会,让诸位从胥吏转为朝廷命官,掌一方百姓福祉,这既是荣誉,更是责任。”
话音刚落,王强便起身躬身,语气带著几分激动:“镇国公此言差矣!我等本是北方的士绅、民间的胥吏,从前只知帮著陛下筹措粮草,做梦都没想过能穿上官袍、当一府知府!”
他有些亢奋:“若不是国公您举荐,若不是陛下信任,我等这辈子都没这个机会此恩此德,我等无以为报,唯有在常州府好好做事,绝不辜负国公与陛下的信任!”
“王知府说得对!”
李江紧隨其后,声音洪亮:“我在家乡时,就见惯了文官只知收税、不管民生的模样,去年帮著大军运粮,更是看到不少百姓因官吏贪腐、土地被占而流离失所。如今有机会掌一县政务,我定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绝不让国公失望!“
周刚也跟著点头,语气坚定:“我等虽没读过多少圣贤书,却知道当官要为民做主的道理。常州府的治理比试,不仅是我等的机会,更是给天下胥吏爭脸面的事,绝不能让那些科举文官看轻了咱们!”
眾人纷纷附和,一时间驛馆內满是鏗鏘的誓言。
能当官,当然要亢奋了。
徐牧见眾人斗志昂扬,心中欣慰,抬手压了压,沉声道:“诸位有这份心,我很放心。但治理地方不是靠热血就能成的,需有章法、有重点。今日我有三件事要叮嘱诸位,也是常州府治理的核心”
他伸出一根手指,语气严肃:“第一,务必把士绅藏匿的土地挖出来。北方战乱后,不少南方士绅趁机兼併土地,甚至勾结官吏隱瞒田亩,导致赋税不均,百姓无地可种!”
“诸位到任后,要立刻组织人手核查地契,对照洪武年间的土地册籍,凡隱瞒不报、
强占民田者,一律將土地归还百姓,情节严重者按律惩处,只有土地归了民,百姓才能安心耕种,这是治理的根基。”
徐牧是要给他们讲究做事儿的方式方法。
具体要怎么做,具体要如何执行政策,这些都是要提一提的。
文官捧著圣贤书看,有自己的一套理论,直白点说,到了地方还是要跟地方士绅打成一片的。
而对於徐牧来说,针对的就是你士绅。
往死里整!
有章法,有纲领!
“第二,要把隱户挖出来。”
徐牧伸出第二根手指,“如今不少百姓为逃避赋税,隱匿户籍,或依附士绅为奴,既让朝廷损失赋税,也让百姓受士绅盘剥。诸位需挨乡挨户排查户籍,凡隱户者,一律重新登记,免除其前三年半数赋税,鼓励他们自立门户—隱户少了,朝廷税源足了,百姓也能脱离士绅控制,这是稳定民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