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4章 胥吏为官改天换日朱棣的心动(第4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朱棣看向他:“解学士有何看法?”

解縉目光落在徐牧身上,语气带著几分郑重:“陛下,歷朝歷代,地方主官皆由科举出身或有功名的儒士担任,从未有过让背吏直接出任的先例。”

顿了顿,解縉继续道:“这些人虽有靖难之功,却未受过系统的儒学教育,不懂『仁政爱民之道,若让他们执掌地方,恐难体恤百姓,甚至可能因不懂礼法而滋生乱象,有损大明教化。”

这番话直指徐牧非读书人的出身,也暗讽他举荐的人无教化、难任官。

徐牧面色不变,从容反驳:“解学士此言差矣!“仁政爱民”不在出身,而在实干一一方孝孺是科举出身的大儒,可他举荐的官员,大多贪腐无能,害得江南百姓流离失所,这种人,能用么?”

解縉道:“镇国公,这只是一个意外,要知道,方孝孺举荐的这些官员,也都是没有通过科举的!”

徐牧笑著开口道:“解学士,臣举荐的这些人,虽非科举出身,却在靖难时亲力亲为,运转粮草,也曾经带著领流民开垦荒地,让三百多户百姓有了活路。他们懂实务、知民生,比那些只会空谈“仁政的腐儒,更能为百姓办实事!”

朱棣看看徐牧又看了一眼解縉,也是陷入到了思考当中。

让这些靖难的书更来当官?

朱棣不怀疑他们的能力,在靖难的时候,这些人的表现是相当不错的,但是,如今自已当了皇帝,还这么干合適么?

略微沉吟,朱棣道:“此事,容朕三思!”

朱棣一句“容朕三思”,让偏殿內的气氛瞬间沉静下来。

解縉见状,心中愈发焦急一一若真让那些肯更登堂入仕,不仅坏了“科举取士”的规矩,往后读书人在朝堂的话语权,怕是要被这些“实干吏”分走大半。

他往前半步,躬身道:“陛下,此事万万不可三思!任用胥吏为官,实乃有违太祖爷定下的祖制,若开了这个先例,后世效仿,我大明『以儒治国的根基,怕是要动摇了!”

这话掷地有声,既抬出“太祖祖制”压阵,又点出“治国根基”,显然是想让朱棣顾忌传统。

朱棣眉头微挑,看向徐牧:“徐牧,解学士说你此举违逆祖制,你怎么看?”

徐牧缓缓起身,目光落在解縉身上,语气平静却带著几分锐利:“解学士说有违祖制,那徐某倒想请教一一太祖爷定下的祖制里,哪一条明明白白写著胥吏不得为官?”

解縉一证,隨即道:“太祖爷虽未明写,却定下科举取士为正途的规矩!自洪武三年开科以来,地方主官多从科举出身者中选拔,背吏只配做文书杂役,这是朝野公认的惯例,也是祖制的延伸!”

“惯例不等於祖制。”

徐牧步步紧逼:“太祖高皇帝当年起兵反元,敢问韩国公李善长是什么出身?的有徐达、常遇春这样的行伍之人又是什么出身?胡惟庸亦不过是吏员做起的臣子一一若按解学土的惯例,胡惟庸当年不过是个小吏,太祖高皇帝为何要重用他?可见太祖爷用人,向来是唯才是举,而非唯出身论!”

这话戳中了要害,解縉脸色微变,却仍强辩:“胡惟庸是特例!且他后来犯了谋逆大罪,正说明胥吏出身者野心勃勃,难成大器!”

“那方孝孺呢?”

徐牧反问:“他是科举出身的大儒,却伙同齐泰贪腐误国,纵容门生害民,最后落得剥皮实草的下场,难道科举出身者,就都是忠臣,良臣,贤臣?”

这话让解縉一时语塞。

想骂娘。

这小子怎么这么能说?

徐牧转而看向朱棣,躬身道:“陛下,臣並非要废科举、弃儒士,只是想请陛下明白:祖制的核心,是为大明选贤才、为百姓谋福祉,而非死守出身二字。”

顿了顿,他继续道:“这些靖难书吏,虽非科举出身,却在陛下最艰难时不离不弃,他们熬夜核对粮草帐目,確保前线土兵不挨饿;他们走遍流民聚集地,登记户籍、分发救济粮,让百姓感念陛下恩德。这样的人,难道不配拥有一个官身,为陛下继续效力?”

朱棣的目光在徐牧与解縉之间转了一圈,最终抬手道:“此事事关朝堂用人根本,朕需再斟酌。徐牧,解学士,你们先退下吧,容朕细想。”

徐牧与解縉虽各有坚持,却也只能躬身应道:“臣遵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