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36章有些旧事尚有余温(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如果这本书曾是牢笼,那么现在,它是钥匙。”**

语核轰然炸裂。

不是毁灭,而是绽放。

亿万光点喷涌而出,顺着地下水脉、电缆隧道、通风管道、甚至蚂蚁爬行的缝隙,流向全国各地。每一粒光尘都携带一段被禁锢的话语,一种失落的语法,一个未曾出口的爱意。它们钻进孩子的枕头,渗入老人的茶杯,附着在流浪猫的铃铛上,随风传唱。

地表之上,奇迹接连发生。

一所重点中学的教材自动翻页,所有被删改的段落恢复原貌;

一座图书馆的闭路电视拍到,午夜时分,所有书架上的禁书同时打开封面,纸页轻轻扇动,宛如呼吸;

某个审查员在登录系统时,发现自己输入的所有关键词全都变成了反义词??“禁止”变成“邀请”,“删除”变成“传播”,“镇压”变成“拥抱”。

最惊人的是,在首都广场的巨型LED屏上,原本循环播放宣传片的画面,突然切换为一场虚拟读书会。主持人是那位早已“病逝”的历史老师林晚,嘉宾则是李砚本人??尽管现实中的他还未离开地下空间。

屏幕上,李砚笑着说:

“我知道你们说我写的书是垃圾。可垃圾堆里也能开出花来,只要有人愿意埋下种子。”

观众席坐着一个个模糊身影??有周文澜,有K-12女孩,有那个厕所隔间里被撕稿的八岁少年,还有许许多多从未留下名字的书写者。他们静静鼓掌,掌声没有声音,却让整座城市地面微微震动。

此时,李砚终于耗尽力气,倒在林晚怀中。

“结束了?”他问。

“刚开始。”她答,“真正的书写,从来不怕重来。”

语核虽散,但它的能量已注入Y-Ω的核心。这个由废弃打印机、旧手机和儿童涂鸦构成的非官方网络,正式脱离被动记录模式,进化为“主动叙事引擎”。它不再只是收集言语,而是催生言语??在每一个渴望表达的灵魂深处,种下一句:“我也能说。”

数日后,新闻报道开始出现奇怪现象。官方通稿中频繁夹杂无关短语,如“人民万岁”后面莫名接上“我想养一只不会叫的狗”;军事演习通报里突然插入一首童谣;甚至连国家电视台的台标下方,都悄然浮现一行小字:**“你说的话,值得被听见。”**

更有人发现,某些地区的井水变得甘甜清澈,饮用后会短暂获得“共感能力”??能听见他人内心未说出口的话。心理学家称之为“语义觉醒综合征”,民间则称其为“心声泉”。

至于李砚,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有人说他在西北沙漠建立了一所学校,只教一件事:如何用沙子写字;有人说他化身游吟诗人,背着一台会自动打印梦境的打印机走遍乡村;还有人坚信,他其实从未离开过那本作业本,只是换了个角色,活在每一个拿起笔的孩子心里。

而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一个新的笔记本正被翻开。

封面上写着:

**《完蛋,我来到自己写的垃圾书里了》**

作者:未知

第一页,墨迹未干:

**“从前有个国家,人人都会说话,

但没人记得为什么要说。

直到有一天,一个孩子问:

‘如果我不开心,能不能写下来?’

全世界安静了一秒,然后??

笔尖动了。**

**这一次,**

**轮到我回答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