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零四章 不求长生(第1页)
宴楼日落,霞光万里。
青山陪着洛川三人在宴楼上看过了仙岛日落,才亲自送他们返回了住处。
碧霞宫的客宿院落规模并不大,洛川的小院与江清韵、小都料和杜博安他们几个的小院彼此相连,是站在院子里就可以看见旭日东升的极佳住处。
小院门口,青山再度驻足,深深看一眼洛川,最后突兀的行了个道礼,道了一句,“贫道替常州百姓,谢过太守大人。”
洛川一怔的功夫,青山已经转身飘然而去,宛如进入了画中的仙子。
“走吧,”千雪。。。。。。
山风拂过桃枝,花瓣如雨飘落肩头。少年静坐良久,直到那根新埙在掌心温润如玉,音色澄澈无染。他缓缓收起,望向远方起伏的丘陵??那里有炊烟袅袅升起,是归乡的人在煮饭,是活着的人在继续生活。
阿拙带着守愿坊的孩子们来了,手里提着竹篮,装满清明祭品:一碗糯米团子、一壶温酒、几支野菊。他们不说话,只是轻轻将供品摆在地上,点燃三炷香。香火袅袅升腾,竟不随风散,反而凝成一线直入云霄,像是一封寄往彼岸的信。
“师父,我们今天背了《别离赋》。”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怯生生开口,“先生说,这首曲子能让走远的人安心。”
少年点头,轻声道:“那你唱给我听好不好?”
女孩深吸一口气,稚嫩嗓音响起:
>“春风吹墓柳,夜雨打空舟。
>去者已安息,来者当自由。
>不执于相见,方得见真柔。
>若有重逢日,笑问可曾愁?”
歌声落下,满山寂静。忽然间,桃树一阵轻颤,一片花瓣恰好落在香灰之上,竟未熄灭火星,反而引燃了一小簇幽蓝火焰。火光中浮现出模糊人影,似一位老者拄杖而立,嘴唇微动,却无声言语。片刻后,火熄,只余灰烬拼出一个“安”字。
阿拙睁大眼睛:“这是……有人托梦回应吗?”
“不是托梦。”少年低语,“是愿力的回响。当一个人真正放下,他的念就不会再扰世间秩序。这火,是感谢,也是告别。”
他起身拍去衣上落花,转身下山。孩子们跟在身后,叽叽喳喳说起坊里新收的孤魂故事。有个孩子父母死于战乱,夜里总听见屋外哭声;还有人家祖母临终前留下一句话:“莫烧我最爱的红裙”,结果葬礼当天红裙自行化为灰烬,飘出门外,像是她亲自带走的遗愿。
“所以啊,”阿拙昂着头,学着师父平日语气,“每个心愿都值得被听见,但不是每个心愿都要实现。有些东西,听完就该放下了。”
少年侧目看他,嘴角微扬。这孩子确实在长大,不只是学会了法器使用、音律调和,更懂了守愿之道的本质??不是挽留,而是送行。
回到守愿坊时天色已晚,暮云压檐,星子初现。木门吱呀推开,内室长明灯果然不再闪烁,墙上旧血字彻底消失,唯有那七个小字依旧清晰:“谢谢你,让我走了。”笔迹仍是稚嫩,像是出自某个未曾识字的孩子之手。
他在灯前坐下,取出一本泛黄册子,开始记录今日所见所闻。这是他一年来的习惯:将各地传来的超度案例、人心执念、解脱过程一一记下,汇编成《守愿录》。书页翻动间,忽觉指尖一凉??那枚银铃竟又微微震了一下。
很轻,如同心跳漏了一拍。
他低头凝视,铃身毫无异样,紫纹早已褪尽,连那道银痕也日渐淡去。可就在他准备合上册子时,铃声再度轻响,这次带着某种节奏,三短一长,像是某种暗语。
记忆骤然翻涌。
那是寒溪镇最后一夜,沈知微站在雪地中,将银铃系上他腰间。她说:“若有一天它自己响了,便是我有话要对你说。”当时他以为那是句玩笑,或是临别的温柔慰藉。毕竟,她已散尽修为,堕入轮回,怎么可能再传递讯息?
可如今铃声再现,且频率分明对应着《归心咒》起始节拍。
他猛地站起身,唤来阿拙:“取铜盘、净水、引魂幡!设镜心阵!”
不多时,守愿坊正厅布下四角铜铃、中央水盆,以陶埙残片为引,布成“镜心通幽阵”。此阵本用于窥探残魂最后执念,极耗心神,非生死关头不用。少年盘膝而坐,闭目凝神,将全部意念注入银铃之中。
刹那间,天地失声。
他仿佛坠入一条幽暗长河,两岸漂浮着无数面孔:有哭喊的母亲,有含笑赴死的老兵,有握紧婚书不愿松手的女子……他们都不看他,只望着前方一点微光前行。而在河流尽头,有一座桥,无栏无柱,由月光铺就,桥头立着一人。
青衫素袍,眉眼清寂。
“沈知微……”他喃喃。
她回头,目光穿透虚空,落在他身上。那一瞬,万籁俱寂,连时间都停驻。
【你听见了。】
声音不在耳中,而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