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0(第29页)
当科创大赛初审通过、入围决赛的通知邮件安静地躺在沈倦邮箱里时,他甚至没有第一时间告诉林栀子,只是在那天傍晚陪她去画室时,状似随意地提了一句。
“嗯,决赛通知到了。”他调试着投影设备,语气平淡得像在说今天天气不错。
正弯腰收拾颜料盘的林栀子动作猛地一顿,倏地直起身,眼睛瞪得圆圆的,声音带着不敢置信的颤抖:“……通过了?”
“嗯。”沈倦回头,看到她脸上瞬间迸发出的、如同烟火般绚烂的惊喜,嘴角才几不可查地弯了一下,“下周三,市科技馆,现场演示和答辩。”
“啊——!”林栀子再也抑制不住,丢开颜料盘,像只快乐的小鸟一样扑过来,紧紧抱住他的腰,把脸埋在他怀里,激动得语无伦次,“太好了!沈倦!我们进决赛了!”
沈倦被她撞得微微后退半步,随即稳稳接住她,感受着她因为兴奋而微微发抖的身体,心底那片沉寂的海,也因她的喜悦而泛起温暖的涟漪。他抬手,轻轻拍了拍她的背,声音里带着自己都未察觉的纵容:“嗯,知道了。”
短暂的狂喜过后,是更紧张的备战。
决赛不同于初赛的线上提交,需要现场演示和接受评委质询。这意味着他们的“境·界”作品必须运行得万无一失,同时也对他们的临场表现和项目阐述提出了更高要求。
接下来的日子,两人几乎住在了工作室。
沈倦反复优化代码,排查任何可能出现的bug,确保交互流程丝滑流畅。
林栀子则精心打磨演示脚本和答辩PPT,将艺术理念与技术实现更完美地结合,力求用最简洁生动的语言打动评委。
他们模拟了无数次答辩场景,沈倦负责技术核心的阐述,逻辑清晰,言简意赅;林栀子则负责阐释艺术构想和用户体验,感性而富有感染力。
决赛那天,市科技馆的报告厅座无虚席。
来自各大高校的精英团队齐聚一堂,空气中弥漫着无形的硝烟味。沈倦和林栀子的项目被安排在中间偏后的顺序。
等待上场时,林栀子坐在台下,手心微微出汗。她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脏在胸腔里咚咚直跳,像揣了只兔子。
这是她第一次参加如此正式和大型的比赛,面对台下众多目光和评委严肃的面孔,难免紧张。
忽然,一只温热干燥的大手在桌下悄然覆上了她紧握的、有些冰凉的手。
林栀子微微一怔,侧头看向身边的沈倦。
他依旧目视前方,看着台上正在演示的队伍,侧脸线条冷峻,神情是一贯的平静,仿佛只是随手为之。但他掌心传来的沉稳力度和温度,却像一道暖流,瞬间抚平了她大半的焦躁。
他什么都没说,但她懂了。
轮到他们上场。沈倦从容不迫地连接设备,调试界面。
林栀子深吸一口气,站在演示区中央,灯光打在她身上,她看着台下,目光扫过评委,也扫过观众席——意外地,她看到了坐在角落的苏晴,对方朝她微微颔首,眼神复杂,却并无恶意。
演示开始。
巨大的环形幕布上,林栀子那幅在西山湖畔创作的写生山水画缓缓呈现,但不再是静止的。
随着沈倦启动程序,观者通过特定的手势交互,可以“吹动”画中的草木,可以看到飞鸟掠过湖面留下真实的涟漪,甚至可以“走进”画中,感受光影随着视角变换而流动。
艺术的美感与科技的奇妙完美融合,创造出一个如梦似幻的沉浸式山水意境。
现场响起一阵压抑不住的惊叹声。
林栀子的阐述温柔而有力,将创作灵感和希望传递的情感娓娓道来。
沈倦的答辩则精准犀利,对评委提出的技术难点和对未来应用的探讨对答如流,展现出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前瞻视野。
他们配合得天衣无缝,一个感性,一个理性,却共同指向同一个目标——展示“境·界”的独特价值与无限潜力。
演示和答辩结束,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林栀子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一半,她看向沈倦,他也正看向她,两人相视一笑,默契尽在不言中。
所有队伍演示完毕后,进入了紧张的评审和计分环节。
报告厅里气氛凝重,林栀子感觉时间过得格外缓慢。
沈倦依旧握着她的手,指尖无意识地在她的手背上轻轻摩挲着,泄露了他内心并非毫无波澜。
终于,主持人重新走上台,拿着最终的结果信封。
“下面,我宣布,本届南城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数字艺术与交互设计赛道的获奖名单……”
三等奖、二等奖的名单陆续公布,都没有他们的名字。林栀子的心一点点沉下去,手心又开始冒汗。沈倦握着她的力道收紧了些。
“……获得本届大赛,数字艺术与交互设计赛道一等奖的是——”主持人刻意拉长了语调,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
林栀子屏住了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