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0(第27页)
她羞得说不出话,只能将发烫的脸埋进他的颈窝,小声嘟囔:“……流氓。”
沈倦搂紧她,任由她像只鸵鸟一样躲着,胸腔震动,发出低沉而愉悦的笑声。夕阳的余晖将相拥的两人身影拉长,投射在平静的湖面上,交织成一幅比任何画作都更动人的剪影。
回程的路上,林栀子依旧侧坐在单车后座,但这一次,她紧紧地环着沈倦的腰,脸颊贴着他的背脊,感受着风从耳边呼啸而过,心里被一种饱满的幸福感充盈着。
“沈倦。”她忽然叫他。
“嗯?”
“那个科创比赛的数字艺术部分,”她的声音带着兴奋和一丝不确定的灵感火花,“我在想,也许可以不仅仅是将画作数字化……或许,我们可以尝试让观者‘走进’画里?用交互技术,让静态的风景动起来?比如,风吹过湖面,真的泛起涟漪;鸟儿飞过,真的留下痕迹……”
她断断续续地描述着自己刚刚在写生时突然冒出来的、还有些模糊的构想。
沈倦认真地听着,眼神越来越亮。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她想法中蕴含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实现的问题,更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突破。
“很有意思。”他肯定道,声音带着赞赏,“技术上可以实现。我们可以用AR或者交互投影的方式……”
两人就着这个突如其来的灵感,在夕阳下的归途上,热烈地讨论起来。
艺术的感性与科技的理性,在这一刻奇妙地碰撞、融合。
林栀子发现,和他一起探讨创意,是一件无比畅快的事情。他能精准地理解她天马行空的想法,并能用严谨的逻辑为她勾勒出实现的路径。
单车驶过林荫道,载着相爱的两人,也载着一个刚刚萌芽的、属于他们共同的梦想,驶向灯火初上的校园。
第40章竞赛我的女朋友
林栀子在湖边写生时萌生的那个灵感火花,在沈倦严谨的技术框架下,迅速燃烧成了清晰可行的方案。
两人决定以“沉浸式交互数字山水”为主题,参加即将到来的大学生科创比赛。
这个项目完美地融合了林栀子的艺术灵感和沈倦的技术实力,对他们而言,这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向所有人证明他们选择、证明“我们在一起可以创造奇迹”的机会。
项目启动后,他们的约会地点从食堂、图书馆、画室,更多地转移到了计算机系的实验室和沈倦在校外租用的一间小小的工作室。
那里堆满了电脑、传感器、投影设备和各种林栀子叫不出名字的电子元件,空气中弥漫着硬件散热和咖啡因的味道,与画室的松节油气息截然不同。
起初,林栀子有些手足无措。
她对着一行行天书般的代码和复杂的电路图,感觉自己像个闯入异世界的局外人。
沈倦调试设备时,她只能在一旁安静地看着,递个工具,或者在他需要时,根据他的描述,在数位板上调整艺术效果的细节。
“这里,粒子的运动轨迹可以更随机一些,模拟自然风的感觉。”沈倦指着屏幕上一段运行中的测试程序说道。
林栀子拿起压感笔,在数位板上轻轻涂抹,屏幕上代表风吹落叶的粒子流随之改变了运动模式,变得更加灵动自然。
“对,就是这样。”沈倦看着她调整的效果,眼中露出赞许,“你的艺术直觉,是代码无法替代的。”
他的肯定像一缕春风,吹散了她心底那点因陌生领域而产生的怯懦。
林栀子开始更主动地投入进去,不再将自己局限于“艺术指导”的角色。
沈倦编写核心算法时,她会坐在旁边,努力理解那些逻辑;他焊接电路时,她会帮忙整理凌乱的线材,并试图记住每个接口的作用。
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艺术追求感性的完美,技术则要求理性的精确,两者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碰撞。
有一次,为了一个光影过渡的效果,林栀子坚持认为程序渲染出的颜色层次不够细腻,缺乏她画作中的那种“呼吸感”。
“代码已经优化到极限了,目前的硬件条件下,这就是最平滑的过渡。”沈倦揉了揉眉心,连续熬夜让他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
“可是这样很死板,没有灵魂。”林栀子看着屏幕上那块显得生硬的色块,有些执拗。
“栀子,这不是油画,这是数字模拟,需要遵循计算逻辑……”沈倦试图解释。
“可是,它最终是要给人看的呀,要传递情感的啊……”林栀子难得地提高了声音,带着艺术家的固执。
实验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空气有些凝滞。林栀子说完就有些后悔,她知道自己可能有些无理取闹,技术有技术的边界。她低下头,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
就在她以为沈倦会生气时,他却叹了口气,伸手将她拉到自己身边的椅子上坐下。
“好,”他的声音缓和下来,带着妥协和纵容,“那我们再想想办法。或许可以从着色器入手,或者尝试混合两种不同的渲染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