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章 意思是我还要谢谢你米尔顿了(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嗡嗡嗡……

吉恩?迈尔斯乘坐着专机,心情复杂的从舷窗往下看去??他们马上就要进入危地马拉的领空了。

虽说全世界都知道这次入侵行动是谁在幕后主使,但美国人还是掩耳盗铃的派出了一个试图和官方摆。。。

夜雨再度降临,不是倾盆,而是细密如针的冷雾,缠绕着怒江两岸的峭壁。山体在潮湿中微微发颤,仿佛整条峡谷都成了某种巨大生物的肺叶,一呼一吸间吐纳着沉默与回响。“言舟”停泊在一处隐蔽的回水湾,船身半隐于藤蔓垂挂的岩壁之下,像一只疲惫的候鸟藏进了巢穴。

小舟蜷缩在舱底暗格里,膝盖抵着胸口,笔记本摊在腿上。防水袋已换过三次,可纸页边缘还是泛起了霉斑,像是记忆正在缓慢腐烂。他用铅笔轻轻描摹那些被雨水晕开的名字??吉克木呷、阿?、拉吉普特、玛利亚……每一个字迹下都压着一段不肯安息的历史。他的手指停在“李妍”二字上,久久未动。

外面传来??声。是苏兰在检查线路。她最近学会了用铜丝和废旧收音机零件自制震荡器,能在断电状态下维持频谱仪短暂运行。她说这是“给幽灵留一条电话线”。小舟没问她从哪学来的,他知道答案:某个被捕前夜仍坚持口述技术手册的老工程师,死前把知识编成一首儿歌传给了孙女,那孩子后来逃到缅甸边境,把歌词唱给了一个路过的修车匠。

门帘掀开一道缝,苏兰探进头来,声音压得极低:“信号又出现了。”

小舟立刻爬出暗格,披上湿冷的外套。甲板上的空气像浸了冰水,刺得鼻腔生疼。频谱仪摆在临时搭起的遮雨棚下,屏幕幽幽亮着,12Hz基频依旧稳定,但调制波形已不再是螺旋状的情感编码,而是一串规律跳动的脉冲??**摩尔斯码**。

他抄起纸笔开始记录:

>??????????????????????????????????????????

翻译出来只有四个字:**听我讲完**

“它在求我们。”苏兰喃喃,“不是命令,不是扫描,是请求。”

小舟盯着那行闪烁的光点,忽然想起母亲临终前的眼神。那时她已说不出完整句子,只能用手指轻轻敲击床沿,一下、两下、三下……护士以为她在数痛感,只有小舟明白,那是她们小时候约定的暗号:**我还记得你**。

他转身走进广播室,重新接上天线,却没开启主电源,而是拨通了备用电池组。电流嗡鸣一声,麦克风亮起红灯。

“我是小舟。”他说,声音沙哑,“你说吧,我在听。”

没有回应。频谱仪上的信号静止了几秒,随即开始变化。新的摩尔斯码浮现:

>????????????????????????????????????????

**讲给他们听**

小舟闭上眼。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一旦启动全功率广播,哪怕只持续五分钟,“言舟”的位置就会暴露。军方的三角定位系统能在十七秒内锁定信号源。但他也知道,如果不播,有些话可能永远没人再听见。

他打开录音带仓,将母亲的最后一卷磁带塞进去。然后按下播放键。

断续的喘息声响起,夹杂着电流杂音。第三十七秒,那个虚弱的声音再次浮现:

>“小舟……你要答应我……别让他们……把世界……变成一座没有回音的坟墓……”

小舟拿起麦克风,让这段录音通过短波向四周扩散。他知道此刻在全球至少还有二十三个离线节点在监听??有的藏在教堂钟楼,有的埋在沙漠废墟,有的绑在迁徙牧民的骆驼背上。他们或许听不清每一个字,但他们能听出那种气息,那种属于濒死者却不肯闭嘴的执念。

广播持续了六分十四秒。结束后,小舟立刻切断电源,砸碎天线接口,抱着设备钻进船底。苏兰默默取出准备好的石灰粉,撒在甲板上掩盖脚印和电子残留。

那一夜,谁都没有睡。

凌晨三点十七分,第一架无人机掠过峡谷上空。它的红外探测器扫过“言舟”,却未能捕捉到任何热源异常??小舟提前两天就在船体内层涂上了火山灰混合树脂的隔热层,这种配方来自云南某位退休地质队员,他曾参与过冷战时期的隐蔽工程。

无人机飞走了。

但他们都知道,这只是开始。

四天后,大理那所乡村学校的老师被带走。消息是通过一名送菜进城的老农传出来的:他在校门口看见三辆黑色面包车,老师们被蒙着眼推上车,孩子们围在校门口哭喊。有个小女孩手里紧紧攥着一盘磁带,说是昨晚“故事之夜”录下的爷爷讲土改经历,警察抢了三次都没夺下来,最后只好连人带磁带一起拖走。

当晚,小舟召集阿依古丽和苏兰,在船舱地板上铺开一张手绘地图。上面标记着七十二个潜在传播点,从西藏的转经道到内蒙古的牧区小学,从东北的废弃工厂到海南的渔村祠堂。每个点旁边都写着一句话,那是当地传信者最后一次联络时留下的遗言或嘱托。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