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3 倾听(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3。倾听

几乎每一个人都渴望被倾听。倾听是我们的心理需求,而不仅仅是一种沟通方式。

倾听是一个主动引导、积极思考、澄清问题、建立关系、参与帮助的过程。它是一种积极的听,认真的听,里面有倾听者的关注,也有倾听者适当的参与。就人际沟通而言,很多时候,听比说更重要!

只有被动的倾听才是沉默的,没有反馈的。主动的倾听,是试图听懂对方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听懂对方的潜台词。

例如,有的孩子会因为某个不合理的要求没有被满足而大声哭闹,理性告诉我们,切不可因心软而改变立场。于是,问题来了:第一,透过哭声,我们听到了什么?第二,怎样把我们倾听到的信息有效地传达给他?请设想一下,如果这样处理,效果会怎样?

您走过去,轻柔地说:“你是不是很不开心呀?看见你这样,我也不舒服,我很心疼你。”如果孩子拒绝您的关怀,您就先走开,过一会儿再回来,继续说同样的话。

这么做,就是想让孩子知道:你的要求不合理,我是不会答应的;但是,你的情绪,我可以理解,也愿意分享。慢慢地,孩子的情绪管理模式也会随之改善,他将学会如何用更健康、更有效的方式处理类似问题。

倾听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它是一种态度,一种与生命沟通的态度。

一个有效的倾听,至少包含三个重要方面。通过有意识的训练,父母完全可以掌握。

首先,投入的身体姿势。

倾听小孩子时,我们可以通过明显的身体姿势让他感受到—“我在听”。诸如,握住孩子的小手;用手搭在孩子的肩上;眼睛专注地看着他;眼神充满爱意和温暖;尽量排除环境里的噪声;等等。

其次,追随孩子的表达。

尊重孩子的意愿,不强迫他开口说话;多听,少说;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想法和感受;不随意打断;询问时,最好一次只问一个问题,以免造成困扰或中断孩子的思考;等等。

最后,适时给予反应。

简要地复述孩子说话的内容,以及直接表达对于孩子感情的理解。尤其需要掌握的是,说话要简洁,语句要精简!有些父母在跟孩子对话时,说个没完没了,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再有道理的话,也被孩子听烦了。其实,小孩子正是因为耐性有限,才能够学得又多又快。所以,父母最好能够用简短的两三句话把最核心的信息表达清楚。否则,倾听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好父母学会倾听,是为了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思维内容、人际交往状况、发生的重大事件(对于孩子自己而言)、创伤性体验或经历,了解并理解孩子内心的情绪感受。

(1)倾听有声语言

就倾听有声语言来说,目的不同,做法不同。

如果父母想更多地了解孩子,就鼓励他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引导他尽量具体化,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了解事实真相,也能够避免过早地下结论。

如果父母想深入了解孩子的某一个问题,就要看孩子是否善于表达了。有的孩子善于言语表达,就某个具体问题,可以讲很多的话,父母只需从中摘取相关的信息即可。

可是,有的孩子不善言谈,父母则可以运用恰当的提问来收集有效信息。提问时注意两点:一是语气语调;二是不要过多使用封闭式提问,以免造成孩子被动地简单作答。比如,“是”或“不是”,“有”或“没有”,“对”或“不对”等。例如:“你现在只关心这件事,是吗?”“你到底有没有这么想过?有还是没有?”

不论是怎样的目的,倾听不是简单地了解“事”,还关注“情”。毕竟,决定一个人情感情绪以及行为的,不是“事”,而是“事”背后的信念、态度、想法和解释。

好比说,一个人失恋了,决定他情绪和行为的,不是这件事,而是他如何看待这件事。假如他相信爱情值得付出,认为对方离开是对方的损失,他在痛苦一段时间之后就能振作起来,遇到下一段感情时,仍会真诚付出,也就有可能收获幸福。假如他失恋后再也不相信爱情,认为自己的人生很失败,再也不可能拥有幸福,那么,他重新开始情感生活的勇气就会大大减少,自卑和绝望也很难让他再次全情地投入、真诚地付出,幸福很可能从此离他越来越远了。

因此,倾听有声语言的同时,不能忽略语言背后的信息—那些没有直接说出来的话。

当孩子说:“我不想上学了”,您听到了什么?您只听到了他的想法?还是,既听到了想法,也听到了隐藏在这个想法背后的不开心?试想,您若回应孩子说:“听上去,你好像在学校挺不开心的。”他会因此更爱您,还是更疏远您?

(2)倾听无声语言

无声语言属于非语言信息,常被用来表达或传达内心的情绪感受。

人与人之间交流时会大量使用无声语言,而且多为下意识的。这些下意识的无声信息往往比说出口的话更诚实、更靠谱。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