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5 顺从型(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这样的人并非天生不愿长大。生存本能当中原本就包含着成长和发展的力量与潜能。人的生命犹如树木:树根长于大地,象征生命来源于深层意识;枝叶长向天空,代表自我发展的方向。所以,人,至少在儿时、在本心深处,还是渴望成长的。

当他们是小孩子的时候,可能也曾试图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思想,可是,一再地受到父母的压抑和打击。他们会觉得,表达自己和反抗父母是错误的事、不好的事,只有一切都听父母的,自己才能得到爱,才能不被批评、指责或挨打。因而,在生命成长的某一个时刻,他们可能会对自己说:“算了吧,就这样吧!”

接着,一个非常隐蔽的“吸毒”过程开始了:他们变得愈发地顺从和难以解脱了。压抑和克制虽如毒品般对人有所侵害,但总有让人舒服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持续的心理获益,他们越来越体会到顺从父母的好处,心里也就越来越认同顺从这种关系模式。因此,成年以后,他们会无意识地把与父母的关系模式扩展到与其他人的关系之中。

(3)自闭型顺从

在顺从者当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状态。我们之所以把它列入顺从型,只是因为它与其他五种获取方式相距更远。

案例

有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表面上非常平静,以至于看不出任何的情绪变化,仿佛有一道感情屏障挡在那里。但是,如果你坐在他对面的话,你又能从蛛丝马迹中感觉到,他是有某种情感需要的。后来,心理咨询师仔细体会,发现他需要的是一种很基本的安全感。

他是个工科大学生,从小到大都喜欢理工类的科目。父母都是高级工程师,各自的父母都去世得很早,家里没有老人帮忙照顾。他们的工作极其繁忙,很小的时候就常常把孩子独自关在家里。在他的记忆中,父母从来没有陪他玩过什么游戏,顶多是在画图纸或做饭时,随手扔个尺子、画笔或是塑料袋之类的东西给他,让他自己玩儿。

他讲到这些事情时全无表情,坐得也很端正。显然,这是一个非常理性而又极度压抑的孩子。咨询师问他什么,他就很精练地说几句。他走进咨询室,也是因为班主任让他来的。班主任觉得他太内向,几乎跟谁都不来往,从不参加任何集体活动,就是在宿舍里也很少跟人说话。

咨询师引导他闭上眼睛,放松身体,想象一下自己是什么样子。他静静地体会了一会儿,说:“机器人。”

案例分析

他想象中的机器人有个金属外壳,很坚硬。动作机械,没有表情。

就象征意义而言,“机器人”代表纯粹理智化。可见,其“自我保护”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金属的外壳代表他心中的一个“外壳”。由于有了这个壳,理智与情感之间也就有了一层厚实的隔离,所以,表面上他似乎很少出现情绪起伏。实际上,他感觉不到自己是在克制情绪,甚至感觉不到自己有什么情绪。

如果说他的情绪并未完全消失,那么,也只是在他和“物”打交道的时候,能够看到他的投入与喜爱。这一点十分重要。当一个人与他人无法建立起情感联系时,“物”会显得更容易把握和控制,而且,“物”不会像人那样伤害到自己,从而获得最基本的安全感。

在本质上,“机器人”的心理是非常自闭的。外表上未必表现得那么明显,但是,他很难跟别人进行深入的交往,建立情感联系,既无竞争,也无合作。由于他外表冷静、做事理智,所以,他还是有机会谈恋爱的。他身上的这种“冷”气质常能吸引那些情绪化的异性。在恋爱初期,两个人会相安无事。可是,随着情感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情绪化的异性朋友将无法忍受“机器人”的冷漠,彼此的冲突将会陡然上升,进入到冰火两重天的状态。

最严重的情况是自闭症。几乎完全丧失情感交流能力,思维像计算机一样不能容忍任何的“不精确”。但智力能力会在某个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

在自闭状态下,情感是格外压抑的。其内心深处往往有很多的消极感受:恐惧、悲哀、愤怒等。当这种感受积聚到相当程度、环境条件适当时,他会突然做出令人费解的举动。例如,一贯表现良好,乖巧听话,高考前却突然弃考。也可能做出十分残忍的事情,残忍到让熟悉他的人都难以置信的地步。我们可以从一些刑事犯罪和恐怖电影中看到这样的故事。

那么,到底要怎样应对“机器人”的表面顺从、内心压抑呢?

最重要的是,要想办法恢复其情绪感受能力。比如,我们可以温和地提醒来访者:“你现在的行为很像一个机器人。”鼓励他尝试着去做一个“敢恨敢爱”的人。再如,鼓励他在友谊关系或恋爱关系中,试着体会对方的心情,主动地关心对方。

在情感关系中尝试恢复情绪感受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当他通过体会、表达和关心别人,得到对方的认可和接纳时,他就有机会感受到别人的温情和关怀,也就有信心继续改变。一旦内心坚信,周围的关爱也会聚拢过来,他会感觉值得珍惜。于是,感情也随之逐渐清晰。一个新的良性循环便开始了……

如此,他的心灵将真正开始呼吸—有难过,也有快乐。

最后小结一句:顺从型的爱,是沉默的爱。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唯有启动情感开关!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