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八章 十七岁是个美好的年纪(第2页)
“深蓝色纸鹤……它自己飞走了。”
黛薇猛地站起:“什么意思?”
“昨夜监测系统突然中断三十七秒,恢复后,纸鹤已不在原位。红外追踪显示它向东南方向移动,速度极慢,像是……被人牵引着飞行。我们派出无人机搜寻,但在蒙古边境失去信号。”
“它去哪儿了?”黛薇问。
“不知道。但它离开前,留下了新的数据波形??是一种复合频率,结合了汉语、蒙语、藏语和苗语的语音节奏。我们分析发现,这种频率能激发人类大脑中与‘共情记忆’相关的区域活性提升300%。”
黛薇怔住。她忽然意识到,那只纸鹤并非失控,而是在寻找某种更广袤的情感共振场。
“帕努,”她低声说,“也许它不是‘丢失’了,而是……回家了。”
电话那头沉默良久。“你知道吗?我们刚刚收到一份匿名捐赠,来自云南某偏远山村。捐赠物是一只用树皮纤维手工制成的纸鹤,内部嵌有一段录音,内容是一位百岁老人临终前讲述的抗战逃难经历。奇怪的是,当我们播放录音时,设备自动生成了一个坐标??正是纸鹤目前最后出现的位置。”
“它在引导我们。”黛薇喃喃道。
“是的。”帕努说,“而且不止这一只。过去七十二小时,全球共报告三十九起‘自发性纸鹤飞行事件’??都是参与者亲手折叠后,无风自动升空,朝着同一个大致方向飞去。”
黛薇望向墙上挂着的地图,目光落在那片广袤的西南边陲。她忽然明白了什么。
“它们要去的地方,是‘起点’。”
“什么起点?”
“是我母亲开始讲故事的地方,也是所有被遗忘者第一次被人记住的地方。”
挂断电话后,她走进书房,取出母亲的日记本、老周送来的笔记、小满写的信、草原额吉带来的布鹤,以及自己这些年收集的所有录音带,整齐摆放在桌上。她点燃一支蜡烛,闭上眼,开始冥想。
不知过了多久,手臂上的金纹再度浮现,比以往更加清晰,甚至散发出微弱暖光。她感到一股温流从心脏扩散至四肢百骸,耳边响起无数声音??有笑声、哭声、歌声、低语声,交织成一首浩瀚的生命交响曲。
她听见母亲说:“薇薇,你现在听得见了吗?”
她点头,泪水滑落。
那一刻,她不再是单纯的倾听者,而成了真正的接收器??不只是接收一个人的记忆,而是千万人共同编织的情感网络中的一颗节点。
第二天清晨,她写下一封公开信,通过“纸鹤之家”官网发布:
>各位朋友:
>我决定踏上一次旅程。
>不为寻找奇迹,只为回应召唤。
>如果你们愿意,可以继续在各地的记忆驿站讲述你们的故事。我会带着这些声音前行,去那个纸鹤指引的方向。
>请相信,每一个被说出的名字都不会消失,每一份被表达的爱都在生长。
>我们终将在记忆的高原重逢。
>??黛薇
消息传出,全国震动。
不到三天,报名随行志愿者人数超过三千。最终筛选出十二人,分别来自教师、医生、记者、退伍军人、非遗传承人等不同背景,皆是长期参与“纸鹤计划”的核心成员。他们中有两人会说少数民族语言,一人擅长野外生存,还有一位是曾徒步穿越可可西里的纪录片导演。
临行前夜,小镇举办了一场“送行仪式”。孩子们用彩纸折了上千只纸鹤,挂在文化站前的桃树上。夜风吹过,纸鹤簌簌作响,宛如低语祝福。
小满拉着母亲的手,认真地说:“妈妈,我会每天给你写一封信,塞进纸鹤里,然后放飞。说不定哪天,风就把它们送到你那儿了。”
黛薇抱住她,在她耳边轻声说:“那你一定要记得写清楚地址哦??寄给‘正在路上的妈妈’。”
次日黎明,车队启程。十二辆改装过的越野车,装载着录音设备、应急物资、便携式投影仪和五百个空白录音本,驶出小镇,沿着国道一路向西。
沿途,不断有人加入。
在贵州侗寨,一位歌师带领全村妇女唱了一曲古老的《离娘歌》,并将一支用千年古木雕刻的口哨赠予黛薇:“这是我们祖先传下的‘记忆之音’,吹响它,亡者的脚步就会归来。”
在四川康定,一群藏族僧人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法会。他们用沙画绘制出千只纸鹤图案,诵经三日,最后将沙粒装入布袋,交给队伍带走。“这不是祈福,”主持喇嘛说,“这是共鸣。”
进入西藏后,道路愈发艰险。高原反应让两名队员不得不中途返回,但更多陌生人出现在路边,默默提供帮助:牧民送来牦牛奶,边防战士协助导航,邮局职工免费寄送每日记录的音频包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