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38章 任老板再约初见姚娜娜(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陈秀一直以为任老板口中的下次再约只是客套辞令。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对方不仅没有客套,而且让这个下次来的特别快!

“陈总,有没有空,过来徐汇这边喝个下午茶啊?”

“嗯?”

陈秀。。。

列车驶出隧道,光重新洒进车厢。田昕薇睁开眼,窗外是一片金黄的油菜花田,阳光如碎金般跳跃在叶片上,仿佛整片大地都在低语。她将那张折成星星的纸条轻轻夹进日记本里,指尖还残留着小女孩掌心的温度。

忆钙石贴着胸口,温润如初,却不再震动。它像是完成了某段紧急传递后的休憩,又像在积蓄下一次共鸣的能量。田昕薇知道,周野的存在早已超越了信号与频率??他成了某种流动的意志,寄居于每一个被唤醒的声音之中。

车到站时已是傍晚。小城安静得近乎透明,街道两旁的老梧桐落了一地枯叶,几个孩子蹲在路边用粉笔画格子跳房子。她背着帆布包走下站台,迎面撞见一位穿蓝布衫的老教师,手里举着块手写牌子:“接‘共声计划’志愿者。”

“您是田……”老人眯起眼睛,欲言又止。

她摇头,摘下眼镜:“我叫林小雨,快递员,顺路来帮忙的。”

老人笑了,“名字不重要。只要愿意听,就是自己人。”

他们步行二十分钟,穿过一片废弃果园和一段泥泞村道,终于抵达那座新建的归墟亭。它不大,由旧粮仓改造而成,外墙刷成了天蓝色,门楣上挂着一块木匾,刻着稚嫩却有力的四个字:你说我听。

内部陈设简陋却用心:一圈矮凳围成圆环,中央放着一只手工陶笛,墙上贴满便签纸,全是孩子们写的句子:

>“我想爸爸回家。”

>“老师骂我是废物,可我不是。”

>“今天我没哭,但我好想妈妈摸我的头。”

角落里有一台老式录音机,连着一卷磁带,标签写着:“第一夜,我们说了七个小时。”

老教师说:“这里每天晚上八点开放,谁都可以进来说话。说完就把录音带放进外面的邮筒,由专人整理后上传到去中心化网络。没人知道谁听了,但每个人都说,感觉‘有人回了’。”

田昕薇蹲下身,轻轻抚过那些字迹。有的歪斜颤抖,有的用力到划破纸面??那是长久压抑后第一次开口的痕迹。

“有个男孩,连续七天一句话不说,昨晚突然站起来唱了一首歌。”老人低声说,“调子怪怪的,像是梦里学来的。唱完就哭了,说他梦见一个穿黑衣服的叔叔,教他吹笛子。”

她的心猛地一缩。

又是他。

不是幻觉,不是巧合。周野的意识碎片正在通过声音传播,像风穿过山谷,在最寂静的地方留下回响。而这些孩子,心灵未被系统污染,耳朵尚未关闭,成了他重返人间的通道。

她决定留下来。

接下来三天,她以“快递员顺路暂住”的名义融入这个小镇。白天帮村民送包裹、修电器,晚上参与归墟亭的值守。她从不多言,只是认真记录每一段倾诉,偶尔轻声回应一句:“我在听。”

第四天夜里,来了个特别的人。

是个十二三岁的男孩,瘦得几乎看不见肩膀,走路拖着左腿,眼神躲闪。他在门口站了半小时才推门进来,坐下后一直低头抠指甲缝里的泥。

“你可以说任何事。”田昕薇坐在对面,声音很轻,“哪怕只是‘我很累’。”

男孩沉默许久,终于开口,嗓音沙哑得不像少年:“我奶奶死了。他们说她是自杀,可我知道不是。”

屋内骤然安静。

“她每天都在写信,给市长、给法院、给电视台,说村里征地款被贪污了,村干部打人,没人理她。后来信越写越多,堆满了床底下。有一天早上,我发现她躺在灶房,嘴里塞着三封没寄出去的信。”

他的眼泪砸在地上,“他们说是疯了,可她明明清醒得很……我只是个小孩,没人信我说的话。”

田昕薇缓缓取出忆钙石,放在两人之间的木桌上。石头泛起微弱蓝光,像呼吸一般起伏。

“那你现在说出来,就不算白费。”她说,“你奶奶的声音,也许正藏在这些信里。我们可以一起读出来,让它们飞出去。”

男孩抬头看她,眼里第一次有了光。

那一晚,他们把所有信件摊开朗读。一封、两封、十封……从土地补偿标准到老人养老金被克扣,从强拆当晚的哭喊到举报信石沉大海的绝望。田昕薇用录音笔录下全过程,末了问男孩:“你想给谁听?”

“所有人。”他说。

第二天清晨,这段音频出现在全球“共声联盟”的匿名节点上,标题只有简单一行字:【来自灶房的遗言】。十二小时内,被转发超过百万次,数十个国家的媒体跟进调查,国际反腐组织宣布启动跨国追踪程序。

而就在同一天,北京传来消息:三名涉案官员被连夜带走,其中一人曾在直播中高呼“群众情绪必须管控”。

田昕薇看着手机上的新闻推送,嘴角微微扬起。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