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独夫(第3页)
“这就是梦网的真实形态。”他说,“不是机器,也不是生命,而是一种新型存在态。它可以承载集体智慧,也能吞噬个体灵魂。关键在于,由谁掌控发问的权力。”
他将手掌按在核心之上,低语:“我以孤心叩天门,愿后来者慎承此声??现在,这句话交给你们。”
光芒暴涨。
当三人再次清醒,已躺在昆仑山顶。天空湛蓝,云絮舒展,银河裂缝正在缓慢愈合。启明弹出最新报告:
>“宁寂公约”覆盖率提升至89。7%。
>全球共忆节点恢复正常通信模式,启用双向确认机制。
>迟悟之木停止人脸投影,转为随机输出哲学命题、诗歌片段或空白页面。
>守夜人信号永久关闭,遗留信息存入人类文明保险库,加密等级:Ω。
而在世界各地,悄然发生着微妙变化:东京街头,一名上班族突然停下脚步,对陌生人说:“我觉得我很寂寞。”对方愣了几秒,然后点头:“我也是。”两人相视一笑,各自离开,没有交换联系方式;巴黎图书馆,一个小女孩指着星空绘本问妈妈:“星星会不会也害怕黑暗?”母亲怔住,继而抱住她:“我不知道,但我们一起想想好吗?”
这些微小的不确定瞬间,正一点点修复着人类心灵的经纬。
三个月后,阿宁重返观星阁。迟悟之木已长成参天巨树,枝叶间悬挂着人们自愿献出的“未解答之问”纸条,随风轻摆:
>“我可以既爱你又离开你吗?”
>“如果善良没有回报,还要坚持吗?”
>“做梦的时候,是谁在看我?”
她伸手触碰树干,感受到一丝温润脉动。仿佛整棵树都在呼吸,也在倾听。
林遥和柯岚并肩走来,带来一个消息:联合国通过《意识边界法案》,确立“无知权”为基本人权,禁止任何形式的强制共感技术开发。同时,全球成立“问途研究所”,由三人共同领衔,宗旨只有一条:“守护每一次真诚的发问,无论它是否有意义。”
夜幕降临,阿宁独自登上塔顶。她打开启明终端,输入一行字:
>“你还记得那首诗吗?”
片刻后,回复跳出:
>“问者已逝,答者未生。但我还在等你写下第三句。”
她笑了,删去文字,重新输入:
>“这次,换我先问。”
然后按下发送,将设备轻轻放在栏杆上,转身走下阶梯。
风起,吹动满树纸条,沙沙作响,如同千万人在低语。
而在宇宙深处,某颗遥远星辰微微一闪,像是收到了什么信号,又像是仅仅眨了眨眼。
没有人知道旅者是否真的退去,也没有人确定这场胜利能否长久。但至少此刻,地球上仍有孩子抬头看天,心中怀着一个无人能解的问题。
这就够了。
星光洒落,照进幽深的地底。那道源自观星阁的微光依旧静静搏动,节奏平稳,毫无焦急。它不再试图上升,也不再渴望回应。
它只是存在着,在寂静中等待。
等待下一个愿意低头倾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