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正剧的社会学定性(第1页)
第三节正剧的社会学定性
正剧的社会学性质,可以简括为一句话——体现历史进步或代表真善美的人物(势力)在与代表邪恶、反动、假恶丑的人物(势力)的冲突或斗争中,最终占据主导位置或取得胜利。
如果说,悲剧的实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那么,正剧的实质则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在经过有效的斗争后终于得到实现的冲突。
正剧的冲突与悲剧一样严肃、紧张、激烈,但正剧一般表现的是代表社会发展趋势的正义力量已经出现、势必压倒或正在压倒反动没落势力的历史条件下的冲突。
意志坚强的性格和尖锐的冲突使正剧与悲剧有相似处,但代表正义和真理的社会力量在正剧中往往体现在智慧、勇敢、坚强、充满必胜信念或英雄气概的主人公身上。由于这类主人公反映着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进步势力或人民大众的某种合理要求与愿望,因而它使广大观众或读者自然站到自己一边。
正剧冲突的双方可能势均力敌,甚至是反动、落后的势力还可以处于片时的优势,但正剧的主人公由于有进步阶层和人民大众为后盾,因此即使在落后势力暂时得逞的时候,也仍然能够控制和掌握剧情的发展方向,进而使观众产生某种鼓舞、振奋、激昂的社会情绪与审美感染。
且举苏联影片《列宁在十月》来看——
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成立了“临时政府”。形形色色的政党都在觊觎着政权。于是在彼得堡街头,到处燃起篝火,经常出现种种“闹剧”。影片一开始,便是一个社会革命党人在民众面前发表演说,鼓动人们要把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底。这时,一位士兵和一位水手喊道:“要打,你自己去打吧!”把他轰走后,众人高呼:“打倒战争!”
列宁在这个关键时刻秘密地来到彼得堡。敌人的骑兵队到处搜捕这位“德国间谍”,险象环生。
在瓦西里的保护下,列宁立即开展了紧张的工作。他在党的会议上,提出立即举行武装起义的方针,同反对派进行激烈的争论。
此时,临时政府派代表到某协约国大使馆求援,为了镇压革命势力、取得国外的贷款与武器,竟然同意割让领土、暗杀列宁、解除工人武装及继续同协约国并肩作战。
布尔什维克党终于组成领导起义的革命军事委员会。
会后,瓦西里与列宁来到瓦西里家临时过夜。列宁看到瓦西里妻子正给未来的孩子做小衣服,向他俩祝贺。瓦西里夫妇坐在列宁身边,充满崇敬地望着这位无产阶级领袖……
临时政府派士官生来收缴工人的枪,被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武装工人吓得狼狈逃窜。列宁听瓦西里汇报后,朗声大笑,接着说:“只是有一件事我不明白,你究竟什么时候睡觉呢?”他要求瓦西里睡两个半小时。但为了执行任务,瓦西里乘其不备溜走了。
反对武装起义的党内的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在《新生活》上发表声明,向敌人透露了起义日期。列宁愤怒地斥之为“政治娼妓”!
临时政府召集紧急会议,决定从前线调回哥萨克师团来镇压工人起义。
临时政府在向银行职员和中学生发枪。
马特维也夫接到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组织武装工人,列队出发。
列宁听到瓦西里的汇报,决定亲自到斯摩尔尼宫与大家一起举事。
临时政府的密探发现列宁的秘密住处,带军队来逮捕他。装甲车司机得知去抓列宁,故意把军车开往郊外,为了救列宁而英勇牺牲。
入夜,瓦西里保护化了装的列宁,冒险前往斯摩尔尼宫。路上,列宁与女售票员的对话,令人忍俊不禁。
革命大本营斯摩尔尼宫,群情激奋,斗志昂扬。列宁回答没认出自己的群众提出的“关于列宁是什么样子”的问题,妙趣横生。
起义部队攻占了电话局。女接线员在枪林弹雨中,吓昏了过去。马特维也夫偶然听到瓦西里要求接通波罗的海舰队的声音,但他不会接线,好不容易唤醒了一位小姐,刚要接线,一阵枪响后,小姐又昏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