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幻境化作品例析(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黑洞洞的隧道口处。复员军人刚想迈步,从地下冒出来似的,一个士兵站到面前!士兵:“中队长阁下!”复员军人吃惊:“你,——是野口上士?!”士兵:“是。我本来战死了。可是我认为自己并没有死,因为我离开队伍后,还回家吃了母亲做的团子呢。”复员军人:“这是你在战死前、弥留之际所做的梦啊。说完后你就死了,我记得很清楚。”……士兵不再作声,转身走回隧道。复员军人想哭。没等他哭出来,隧道里走出一队军人。领头的少尉向中队长敬礼:“报告,第三小队全回来了,没有任何意外!”复员军人立即以军官身份讲道:“很抱歉,活下来的我,真没有脸见你们。……做俘虏的滋味并不比死好受。……求求你们,还是安息吧。……”士兵们一动不动。过了片刻,复员军人近乎哭喊着亲口下令:“第三小队,向后转,齐步走!”士兵们整齐地又走进隧道……

军犬又从隧道里窜出,舌头吐在外面,时时发出吼声,凝视着复员军人……

第五个梦:“乌鸦”

一个青年画家向河边洗衣的妇女喊:“请问凡·高的家在什么地方?”从妇女的服装上可以看出,这里是19世纪法国乡村。一个妇女:“他刚过桥到河那边去了。”青年道谢后过河。妇女喊:“你可要小心,他是刚刚从精神病院里出来的!”青年走入一片由画板组成的风景区。草地上,凡·高正在作画。青年听凡·高谈论半懂不懂、玄而又玄的绘画体验。青年看到凡·高的自画像眼里,出现了一辆火车头的活塞与车轮。凡·高头上戴着绷带,原来因为总画不好自己的耳朵,就把它割下来了……

青年在原野上徘徊。刹那间才发现自己是站在美术馆里,面对着凡·高的一幅原野油画。

第六个梦:“红富士”

一个青年走在人群中,发现众人都惊慌失措、慌恐地乱跑。没有人回答他的问话。一道栏杆挡住前面的人群。原来前面就是富士山。但它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美丽景观,周围涌动着原子弹爆炸后的红色蘑菇云,同时,一声声地震般的轰鸣也响了起来。人们乱成一团。有人喊:“富士山喷火了!”有人喊:“是原子发电厂爆炸啦!”果然是发电厂的六个原子炉一个接一个地爆炸。人们绝望地遥望着富士山狂喊滥叫:“日本国太小啦,无处可逃啊!”“跑也没有用。可不跑也不行啊!”……

青年帮助一对夫妇来到海边,其他人已经不知去向。男人指着海说:“他们都沉入海底,我们也无处可逃了。”并讲自己就在发电厂工作,指着红黄色的放射性辐射光,道出死神的即来而人们毫无办法。女人紧紧搂住孩子:“大人死了也就算了,可孩子的生活还没有开始呀!”

……在一片哭叫声中,那奇异的雾渐渐涌来……人们在这红黄色毒雾中挣扎、吼叫……

第七个梦:“鬼哭”

年轻人走在一个黑灰色世界中。前面的雾气中隐约出现了一个怪物,它嘶哑地问年轻人:“你是人吗?”年轻人吓了一跳,以为它是鬼。怪物告诉他自己以前是人,因氢弹氯弹那些玩意儿弄成这样的。他们一起走,看到了各种奇形怪状的东西,像长了毛的鱼、一只眼睛的鸟,头上长着角的鬼怪等等。青年被告知:这都是原子放射线的结果。

望着受难受罪的各种生灵,青年人不知该怎样躲开这个难以忍受的世界……

第八个梦:“有水车的村子”

风和日丽,青年来到一个美丽的村庄。山清水秀,犹如人间仙境。问及修水车的老者,才明白这是一个远离现代世尘、毫无高科技污染的“桃花源”。这里的人们生活安详、自然,人与人之间充满真诚爱意、彼此都能宽容、理解,个个健康、长寿。纵使是死亡,在这里也绝不悲哀,而是大家穿着明丽的衣服,歌舞着送走逝去的生命……

青年望着送葬的队伍渐渐走远,心中一阵轻松,脸上现出微笑。小桥边,许多美丽的蝴蝶在飞舞,青年摘了几束野花,放在桥头的石板上……

赏析:

如果说,《情迷巧克力》是以一个完整的故事扑朔迷离地表现现实生活,则本片则可以说是扑朔迷离地以八个梦境、魔幻的色彩来完整地表达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了。

正因为其扑朔迷离、魔幻风格的艺术表现,所以,我们也不必按图索骥、对号入座地将八个片段的梦境十分机械地作一一附会、图解,非要印证它们都各自影射、对照着社会现实中的某一方面,而只作整体的意会、感悟即是。

用当时80岁高龄的电影大师黑泽明自己的话说,他本来是拍长篇的导演,由于感到有些事情只有通过短篇才能表现,所以才“迅速”写出这个由不同片断汇集的剧本。他说当时自己并没有考虑主题,只是把内心深处的感受,乃至是一些朦胧的东西,很“自然”地拍了出来而已。他甚至还说——主题这东西,如果不加粉饰地都说出来,或者先定好了主题然后再拍摄,就不会拍出有趣的作品,观众就会离你而去。[3]

当然,“很自然地拍出来”的这个《梦》,绝非没有主题。不过以较隐秘,乃至故意虚幻的艺术语言表现而已。我们固然不宜对号入座地理解,但从各个片断的大体内容或某些场景、画面特定的艺术营构间,还是能够把握其神旨的。从总体上体味,应该说这是一部表达作者对世界、对人生的现实关注与哲学寻思的艺术之作。

比如第一个梦,通过小男孩对未来世界的神奇向往及与之并生的恐惧,不是充满诗情画意地表现了“人之初”的共同状态与心理?而第二个梦,则是以迷离恍惚的色调,在美丽的神话般的意境叙述中,展示了人们对幸福的渴望、追寻以及在成长中难免的失误或错误。第三个梦,很难一定说它表现的是什么,但总能有大体的意会:人生之途,充满艰苦、磨难,人们在其中也往往迷失。但是,只要有一种顽强进取、奋力拼搏的精神,总可获得爱的温情、阳光的引导。第四个梦,较为清晰地表述了人们对残酷战争的否定以及战后心理的创伤。第五个梦便有些朦胧了。但我们从凡·高在“画板上存在的自然风景”中写生而难能成功,以至痛苦地割下自己的耳朵的描述间,在青年从画板中醒回到现实后、喧嚣其耳边的体现现代物质文明的火车汽笛声中,不是已经可以体味到某种既定的内涵了吗?第六、七两个梦,以原子战争造成的残酷、令人发指而又无可逃避的“世界末日”般的景象,既含有对历史的鞭笞,更充盈着对未来的警告!最后,在第八个梦中,则以“世外桃源”般自然、质朴、纯净、健康的人生图画,传达出一种“返璞归真”的理想。

粗看本片,确显得杂乱无章、随心所欲,真如破碎、迷离的梦境。并且每个梦境自身的表现,也都迥异现实,并毫无章法规则:其间,或如童话,出神入化;或如臆想,毫无轨辙;或是人生隐喻式缩影,或是世态夸张性畸形;或是潜在的幻觉,或是神秘的图符;……总之,黑泽明在这部影片中,任意纵情地、别出心裁地展示了诸如童心、道德、爱情、生死、战争、污染、核扩散等众多方面,诚然迷乱、奇幻之极。但是,“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系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老子·虚心第二十一》),我们在通篇观后、在作整体的形象审视与理性反思时,还是能够有大体而确定的领悟——它引导我们对人生态势有一个全程的哲学认知,对我们寄身于斯的世界危难有一种迫切的现实惕觉。

总之,黑泽明这部影片的“魔幻化”体现,别具一格,并堪为典范。

例析三《2001年太空遨游》

英国影片,1968年出品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编剧:斯坦利·库布里克,阿瑟·克拉克(根据后者的小说《哨兵》改编)

剧情简介:

影片开始,银幕上打出字幕:人类的黎明。

大约在400万年以前,大地一片寂静。动物的白骨散落在荒凉的土地上。在这一望无际的旷野中,生息着人类的祖先——类人猿。他们跟史前时代的动物进行搏斗,以求生存。

一块巨大的黑色石板神秘地竖立在大地中央。一群类人猿围着它又跳又叫,兴奋异常。他们怀着敬畏的心情向它靠近,一个类人猿先用前爪轻轻抚摸,在确定无害之后,他们一拥而上,又是抚摸、又是拥抱,欢乐不已。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