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二魔幻化(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二、魔幻化

掌握魔幻化手段的特点,有必要先了解“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是拉丁美洲特有的一种文学流派。这个流派的作家,以写小说见长。他们取材于拉丁美洲各国的现实生活,暴露现实的黑暗,反映人民的疾苦,抨击军事独裁统治者、教会、大资本家与大庄园主。但是它与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只是精神上一致,而在创作方法上,则运用现代派的常用手段,故意写得晦涩难解,同时又往往描写神魔、鬼怪、巫术、幻景,等等奇异景象。这种把现实与幻想融为一体的创作方法,即为“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1925年——德国文艺批评家弗朗茨·罗研究欧洲后期表现派绘画,写了一本书《魔幻现实主义、后期表现派与当前欧洲绘画的若干问题》。经西班牙《西方》杂志翻译后,“魔幻现实主义”一词开始在文艺界流行。当时的人们便借用它来称呼20世纪20年代后期拉美出现的文学新流派。50年代,墨西哥作家鲁尔弗极具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小说《佩得罗·帕拉莫》出现,后起之秀更是风起云涌,使地方性的拉丁美洲小说成为世界文坛的壮举,形成了一次“大地震”,被称之为“爆炸文学”。20世纪六七十年代,拉丁美洲的这种文学,魔幻成分或浓或淡,但其现实主义的成分却有增无减。它们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批判、反抗乃至反叛性,但与欧美现代派文学不同的是:尽管它们看似荒诞、奇幻,却可以从中看到拉美社会生活的整体现实与本质,而且其间很少纯个人的病态呻吟,很少绝对“自我”的任意放纵与发泄。

“魔幻现实主义”拥有一大批世界著名的作家,除前面所说的鲁尔弗外,像拉美作家中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阿根廷的博尔赫斯及柯塔萨尔、智利的多索诺、秘鲁的略萨以及更著名的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等等,他们的作品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并有不少篇章被搬上了银幕。

“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固然因人而异,但大体上具有下面几方面特色:

第一,现实与幻象的带有“神秘”色彩的结合,是它最大的特色。略萨如是说:“我们从一个非常客观和具体的现实转到了一种非常非现实的状况,也就是说,转到了一种纯粹主观和魔幻的现实里去。这时我们已经进入了魔幻世界。”确实,像《百年孤独》中,对社会生活“非常非现实”的表述,像墨西哥作家阿里纳斯的《幻象》中,男修士用枷锁砸塌监狱,带着镣铐飞跃大西洋等情节,以及同是墨西哥的阿雷奥拉在《换妻》中,写小镇上男人用旧妻换小贩马车上的金发女郎,不料这些女郎都是镀金的赝品,很快就锈蚀成又老又丑的女人等情节,都幻象奇妙、具有某种神秘色调。

第二,在具体的表现手法方面,“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大多采用比拟、借代、暗示、征兆乃至谶语等方式,使叙述内容一般都显得玄奥神秘乃至故意的隐晦、艰涩。比如《百年孤独》中的俏姑娘,美貌绝伦,天真温柔,她每天都要用几个小时来洗澡,洗去身上任何一点污垢。所有对她无礼的男人都遭到了突如其来的神秘报应:挑过她面纱的人被火车轧死了、摸过她肚子的人被烈马踩烂了胸膛……最后,她与被晾晒的被单一起升上了天空。这个姑娘完全是美的化身,其意在于喻示圣洁的美是不容侵犯的。略萨的《绿房子》中,则用波尼法霞的绿皮肤比拟她的野性;柯塔萨尔《街头画》中的那些画,无疑是多种意向的暗示了……在阿斯图里亚斯的《总统先生》中,更有不少征兆的情节,像男青年安赫尔与总统女儿私下结婚后,被召进总统府时,突然间仿佛看到院子内有一群印第安人在跳依托尔舞。依托尔是印第安人信奉的火神,传说只有用活人祭祀,才能求得。因着这种幻觉而生的神秘场景,安赫尔顿时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而这种不祥也果然应验:他终于被总统杀害了。

第三,在结构上,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则大胆创新,力求千姿百态、幽婉迷离乃至朦胧恍惚。

有的继承《一千零一夜》中故事套故事或《哈姆雷特》“戏中戏”的手法,在结构上像我国魔术中的大盒套小盒、小盒中再套小盒的办法,如《城市与狗》中阿拉纳被杀的大故事中,套进美洲豹与特莱莎恋爱的故事,而其中又套进更小的故事;

有的如《绿房子》,用“连通器”法将三条线索并行、交错;

有的如柯塔萨尔的《跳房子》,则用两套目录,读者因读法不同,竟能读出不同的情节与内涵!

有的则从不同的角度写同一件事,用这种不重复的重复产生事物的立体感,像柯塔萨尔的小说《护士柯娜》中,表现医生给15岁的小男孩做手术,便以护士、家长、医生的不同的“我”出现,以各自的主观视角来感受这件事情;

有的则故意打乱时间顺序,使情节颠倒、跳跃,用“心理时间”写现实。如富恩斯特的《阿尔泰米恩·克鲁斯之死》中,第一章的内容是1941年的事情,而第二章却毫无交代地跳到了1942年,两章之间没有一点过渡文字,这就体现着一种幻觉般的“自由联想”了。

在具体的叙述上,魔幻现实主义则借鉴欧洲现代派的“内心独白”、“意识流”等手法,以无逻辑顺序、无时空规范的行文,来表现人物深刻、复杂的心理状态,来体现现实生活迷离变幻、难能把握的特色。

魔幻现实主义之所以于20世纪50年代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是有其原因的——

首先,由于有产生这种文学的现实生活土壤。拉丁美洲各国,政局动**、统治严酷。那些政治寡头,大多通过军事政变夺得政权,进而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国中上下,从最高元首到庄园地主,遍是鱼肉乡民、为所欲为的霸王,设私刑、搞绑架、公开劫掠、秘密暗杀,人民生活没有丝毫保障,作家们更没有言论自由。要想公开地、直率地揭露社会弊端,当然不被当局所容,于是,便不得不借助于超现实、超自然的人物、事件和情节,不得不采用神幻幽秘、委曲迷离的手段与风格,来反映拉丁美洲错综复杂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现实的种种,以摆脱政府当局对艺术创作的钳制与迫害。这与我国“春秋笔法”在强权专制的封建社会中盛行,可谓异曲同工。

其次,20世纪20年代以来,各种现代派文学的手法、形式、风格已经形成,并传到了拉美,它们所体现出来的奇特、荒诞、变形、悖谬,恰恰符合拉美文学艺术表现的特殊需要,于是,“移花接木”便属自然了。当然,拉美文学家们并没有遵循欧洲现代派大多脱离现实、注重“纯自我”的路径,而只是借用了他们的某些艺术表现形式而已。

再次,拉美文学的传统也是其所以然的重要原因。拉美文学的传统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欧洲的文学传统;另一方面则是印第安民间文化与古玛雅文学的传统。后者古老的神话、民间的传说与巫术中的奇幻、神秘成分,很自然地激发了作家们的艺术想象。于是便出现了既杂糅欧洲文学中现实主义与非现实主义,又杂糅欧洲文学与印第安文学的新的文学流派。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