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二人物及其关系的艺术展示(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二、人物及其关系的艺术展示

1。人物性格的展示

在影视作品中,人物性格形象的展示,大体可归为三种方式:

第一种可称为“定型展现”方式。

在这种方式中,人物的性格形象是既定的。就是说人物一出场,已经具备了定型的性格形象,之后,只是在不同环境的人事冲突中,作一次又一次的“亮相”而已。

这种方式在影视作品中最多见。典型的篇章诸如美国影片“007系列”中,男主人公的机智勇敢、精干潇洒的人物形象是既定的,只是围绕他的事件环境总在变动,进而使之作一次又一次的颇为引人的“亮相”: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诚可谓也。我国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与其异曲同工,孙悟空是固定的性格,而考验他的事件冲突则变化多端、接踵而来……于是,他也在一次次的矛盾冲突中,再三地展示着自己。当然,在一些影片中,人物性格的这种展示也不是简单的(单一的)重复,而是在不同场景、不同矛盾里,灵动地展示人物性格的某些或某一个方面,甚至展示人物在某种特定环境中符合其既定性格的内心的矛盾冲突,进而最终给观众一个多侧面的立体的总体性格形象。这,就显得更接近生活的现实,艺术表现上也更为老练了。

比如在影片《红字》中,主人公懿德的性格形象虽是既定的,但其展现却是渐次的、多层面的,甚至有时是不无内在冲突的:先表现她初到小镇时,从穿戴打扮到言行举止所体现的健康积极的生命形态;接着表现她与丁牧师相识后的情感冲突(她不能不面对自己已有丈夫的现实);但真正的爱情毕竟是神圣的,她固有的本性也不可能长久被世俗观念与教会规范所压抑,于是终于大胆、热烈地与丁牧师双双陷入激涛澎湃的爱河;然后展示她面对教会的迫害,如何坚强不屈、坦然自尊;当她所爱的牧师也不无退缩、承认在上帝面前“犯有罪恶”时,她痛苦之极,却绝不妥协,仍坚信自己人生的贞洁无瑕!……就这样,一个既定的人物形象,通过其方方面面的展示,最终在观众心目中丰满地完成了。

类似影片,如《卡萨布兰卡》中对里克这个形象性的展示、《辛德勒的名单》中对辛德勒人物形象的展示,等等,均可参看。

第二种可称为“发展成长”方式。

在这种方式中,人物的性格不是一出场就定型,而是有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不成熟到成熟、从简单到丰富的“定向的”发展成长过程。

由于影视作品都有一定的篇幅限制,比如在一部电影的90或100分钟内,尤其是在电视单本剧或电视短剧中,要表现人物性格的成长发展直到定型的全过程,确有难度,有时甚至要冒失败的危险。但这种表现方式若运用得好(尤其在较长篇幅的电影或电视连续剧中),则更易于为观众认可、接受——因为生活中的任何一个“活人”,在严格意义上,其性格(由多层次、多方面所组成)总是在不断的活动乃至变动(哪怕是极细小)之中。换言之,也只有其性格的某些、某个层面或方面总处于外在环境制约下的活动(变动)中的人物,才更像生活中的“活人”。

比如我国影片《青春之歌》对主人公林道静的形象展示——开始时,女主人公是一个地主家庭出身,但品质纯洁、有着美好人生追求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自然,当社会生活的浪涛扑打到她身上时,难免表现出稚弱、娇柔的性格;而随着人生经历的扩展与进步青年朋友(共产党员)的指导、帮助,她逐渐成长起来,终于也加入了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主义的战士。但就是在成为共产主义的信徒与战士之后,由于斗争的艰难、环境的险恶,她身上仍不时有缺点、弱点出现,甚至还有片刻的内心深处的迷茫、困惑……直到经过漫长的革命斗争锻炼与考验之后,她才最终成长为“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类似影视作品,如美国影片《末路狂花》对两个主人公的塑造,日本影片《天国车站》对女主人公性格的展示,我国影片《董存瑞》中,对主人公性格成长过程的表现等,都是例证。

“发展成长”的展示方式,不一定只体现在主人公身上。对次要角色,在可能情况下,也能如此。比如《芙蓉镇》里次要角色王秋赦,刚出场时,只是个好吃懒做的“混混儿”,而随着时势的变化、运动的起伏,他那毫无立场、唯利是图、为求个人利欲无所不用其极乃至终于畸形变态的性格形象才渐渐“完满”起来——这无论对剧情的艺术展现,还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就都有益而无害了。

第三种可称为“异向转变”方式。

这种方式中人物的性格形象也是随着剧情的发展变化而发生着变化,与第二种方式不同的是:它的变化不是“顺变”而是“转变”。即是说,这种方式中的人物性格形象总是朝着相反的方向或从一种性质向另一种性质(往往还是相对立的性质)发生变化——好变坏(或坏变好)、是变非(或非变是)、善变恶(或恶变善)、强变弱(或弱变强),等等。

由于生活中的这种性格转变并非少见,而且这种人物性格的异向转变往往使剧情更加起伏跌宕,进而更具艺术引力,所以影视作品中这类人物展示方式,亦多被运用。

异向转变的人物,可以是主人公,也可以是次要角色,甚至是配角。

主人公发生异向转变的,像美国影片《克莱默夫妇》中的男主人公从一个只知工作而忽略其他的被否定的人物,渐渐转变成为父子亲情宁可舍弃待遇优厚职位的全新的形象;像《死囚168小时》的主人公从一个残忍恶毒、毫无人性的罪犯转变为一个知悔认罪、眷恋生命、令人同情的受刑者等,都因其特定环境中人物性格的异向变化,使情节更加真切曲折,使整部影片大增光彩。

次要角色发生异向转变的,更多。像《情归巴黎》中原本要破坏女主人公与其弟弟相爱的那个大少爷,像美国影片《致命的**》中的单身女人,像《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陈喜,像《李双双》中的喜旺,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了。

2。人物关系展示

无非是主要角色与次要角色关系的设置与艺术表现。人物的关系设置:主要是相对于次要、主角总是相对于配角而言的。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没有“没有配角的主角”,也不可能存在“没有主角的配角”。因此,任何一部影视剧作,都是靠主配角的艺术合作来完成的。

于是在这里就要注意:两者因既定的“身份”不同,在剧中的表现分量与位置就要有所不同——

其一,不要让主要角色长期偏离主线,不要将设计中的主人公在众多人物出场的复杂展现中总处于偏僻位置、闭塞环境。因为这样极易造成全剧重心转移、主旨变更。

章节目录